要说这“如月真凌的指导”,我可真是结结实实地体验过一把,那感觉,啧啧,现在想起来后背还有点发凉。我也就是听说,这位如月老师在行内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有点像是咱们玩游戏里那种,强度榜上T0级别的存在,轻易不怎么露面,但一出手就是标准模板。
我当时也是年轻,心气儿高,觉得自个儿琢磨点东西也还行。刚好那时候我对一个挺复杂的传统织锦技艺着了迷,就是那种比蝉翼还薄的料子,上面还得绣出精细的花鸟纹样。自己瞎鼓捣了一阵子,买了不少材料,结果?不是线断了,就是布给扎毛了,浪费了不少好东西,成果简直没法看,比那些网上卖的“三天速成减肥药”还不靠谱,人家好歹还敢吹吹牛。
初识门径,全是“笨”功夫
后来托了关系,好不容易才搭上如月老师的线,想着能学点“独门秘籍”。结果第一天去,老师啥也没教我,就让我坐在一边看她干活。她修复一件破损的古绫织物,那叫一个慢条斯理。先是端详,对着那块破布能看上半天,比我在故宫看文物看得还仔细。然后是准备工具,一排小针小剪刀,还有各种颜色的丝线,摆得整整齐齐。
我寻思着这不得指点我几句?结果她就让我递工具,或者帮忙绷一下布料。有时候我递错了,或者力道没掌握她也不骂,就抬头看我一眼,那眼神,比我妈看我考试不及格还犀利。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这不跟学徒工似的嘛那些精髓啥时候教?
磨性子:
老师傅说了,这活儿,最先磨的就是性子。你心要是静不下来,手底下准出错。一开始我递个丝线,手都哆嗦,生怕给弄乱了。
练眼力:
光看她操作,就得学着分辨不同丝线的细微颜色差别,还有织物纹理的走向。她说这叫“耳濡目染”,比她说一百遍都有用。
学基础:
那些看似简单的“托纸”、“染绫子”,里面的讲究可多了。比如调配染料,差一点点颜色就失之千里,跟古籍里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道理。
一次“自作聪明”的惨痛教训
就这么过了小半年,我感觉自己也摸到点门道了,手也稳了,眼也尖了。有一次,老师临时有事,留了一小块破损不严重的绫罗让我试试手,说按她平时教的来。我一看,这简单!脑子里就想起之前看的一些“改良”方法,觉得老师那套太“古板”,效率低。于是我就自作主张,用上了自己琢磨的“快捷方式”。
刚开始还挺顺利,心里还美滋滋的,想着一会儿让老师看看我的“天赋”。结果,在处理一个细小的抽丝时,我手一抖,因为用的方法不对,那丝线“噌”的一下,直接把旁边完好的地方给带裂了!一个小口子,瞬间变成了一条大疤痕。我当时就蒙了,汗珠子大颗大颗往下掉,心想这下完了。
如月老师回来一看,没说话,就拿起那块被我“糟蹋”的料子,又看看我。然后,她默默地坐下来,拿起针线,一点一点地,用她那最“笨”的方法,花了比我预想多好几倍的时间,硬是把那道大裂痕给修复得几乎看不出来了。她一边修一边说:“这活儿,求的是‘修旧如旧’,不是让你炫技,更不是让你投机取巧。你这一下,差点让这块料子彻底报废。记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基本功都没练扎实,就想着另辟蹊径,只会摔得更惨。”
真正的“指导”是“实践出真知”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瞧那些基础功夫了。如月老师的“指导”,不在于她说了多少,而在于她怎么做的,以及她怎么让你在实践中碰壁、反思、再改进。她后来跟我说,很多东西,她说破嘴皮子,不如我自己搞砸一次记得牢。这就像那些修复文物的老师傅,哪一个不是经年累月地跟那些脆弱的纸张、绢帛打交道,才能做到“补处莫分”的境界?
我算是明白了:
敬畏之心:
对技艺要有敬畏,不能想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别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那不现实。
耐心细致:
这活儿比绣花还细,没耐心绝对不行。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真学到东西了。如月老师那种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教导,还有那种让你在错误中成长的智慧,真是太宝贵了。这比看多少教程都管用。这“如月真凌的指导”,核心就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经历,变成自己骨子里的东西。真挺感谢她的,要不是她,我现在可能还在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