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我又来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瞎折腾的一个小玩意儿——一个“小鱼吃大鱼”的游戏。这玩意儿,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花了我不少心思。下面我就从头到尾给大伙儿说道说道我是怎么一步步把它给弄出来的。
一切的开始:为啥想做这个?
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就是前阵子,偶然翻到以前玩过的一些经典小游戏,什么《贪吃蛇》,《大鱼吃小鱼》,突然就手痒了。寻思着,我自己能不能也照猫画虎,弄一个出来玩玩?一来打发打发时间,二来也能练练手,把之前学的一些编程的零碎知识给串起来用用。说干就干,目标就锁定了“小鱼吃大鱼”这个经典模型。
准备工作和初步构思
第一步,当然是想明白游戏里得有
- 得有个玩家控制的小鱼,对?它能动。
- 得有电脑控制的其他鱼,有大有小。
- 玩家吃了比自己小的鱼,自己会变大,得分。
- 要是碰上比自己大的鱼,那就“嗝屁”了,游戏结束。
- 还得有个游戏场景,比如海底背景啥的。
- 分数显示,可能还有个开始界面、结束界面。
这些都想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琢磨用啥工具来实现。喜欢捡现成的轮子,但也别太复杂。挑了个我相对熟一点的,用Python配合Pygame库来搞。这玩意儿做2D小游戏,感觉还是挺方便的,网上资料也多。
主角登场:我的小鱼
万事开头难,先从玩家控制的小鱼下手。找素材是第一步,咱也不会画画,就在网上找了些免费的鱼的图片,挑了个瞅着顺眼的当主角。然后就是让它动起来。用Pygame处理键盘事件,上下左右控制小鱼的移动。这里一开始还挺顺利的,就是坐标计算啥的,得小心点,别让鱼飞出屏幕外了。
我还给小鱼加了个“转向”的效果,就是往左游的时候,图片翻转一下,鱼头朝左;往右游,鱼头朝右。这样看起来就自然多了,不然老是朝着一个方向游,也太傻了。
各路“神仙”:其他鱼儿们
主角有了,就得有配角,也就是那些被吃或者吃掉主角的鱼。这些鱼,我设定了几种不同的尺寸和颜色,这样看起来丰富点。它们的出现方式,我搞了个随机生成。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在屏幕的边缘随机位置刷出来一条鱼,有大有小,游动的速度和方向也带点随机性,这样游戏才有点挑战和不可预测性嘛
这里有个小细节,就是新生成的鱼不能一出来就跟玩家的鱼重叠在一起,不然太不友好了。所以生成的时候,我加了个判断,如果位置跟玩家太近,就重新选个位置。
核心玩法:吃与被吃
这部分是游戏的灵魂了!关键就是碰撞检测。当玩家的鱼和其他鱼的图片矩形区域发生重叠的时候,就算碰上了。碰上之后?就得判断大小了。
- 如果玩家的鱼比碰到的鱼大(或者一样大,我设定的是一样大也能吃),那就算吃掉了。被吃的鱼消失,玩家的鱼稍微变大一点点,分数增加。这个“变大”我一开始想得复杂,后来就简单处理了,就是把鱼的图片稍微缩放一下,然后更新一下它的碰撞检测区域。
- 如果玩家的鱼比碰到的鱼小,那不好意思,游戏结束!弹出一个“游戏结束”的提示,显示最终得分。
为了让变大更明显,我设定了一个阈值,比如吃够多少条小鱼,体型才会显著增大一圈,这样玩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成长。
锦上添花:场景和UI
光有鱼在黑乎乎的屏幕上游来游去也不好看。我又找了张海底世界的图片当背景,循环滚动,这样就有“海底漫游”的感觉了。然后在屏幕的角落显示当前得分。游戏结束的时候,弹出一个居中的提示框,显示“游戏结束”和最终得分,再给个重新开始的选项。
我还想过加点音效,比如吃鱼的“咕嘟”声,游戏结束的“扑通”声,但后来偷懒了,觉得先把核心功能跑顺畅再说,这些都是添头。
遇到的坑和怎么爬出来的
开发过程哪能一帆风顺?
比如说,一开始那个鱼的移动,我用的是直接改变坐标。但如果按键按得快,或者电脑卡一下,鱼就可能“瞬移”一小段,感觉不流畅。后来改成根据按键状态持续改变速度,再通过速度更新位置,就好多了。
还有就是碰撞检测,Pygame虽然有现成的函数,但一开始我没理解透彻,导致有时候明明碰上了,游戏没反应;有时候隔着老远,鱼就没了。调试的时候那叫一个头大,一会儿鱼不动了,一会儿又直接穿过去了,简直了。后来是一点点打印日志,看坐标,看碰撞区域,才慢慢找到问题所在,主要是矩形区域的计算和更新要及时准确。
鱼变大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地缩放图片,有时候图片会变得模糊。后来我准备了几种不同尺寸的鱼的清晰图片,根据鱼的大小等级来切换图片,效果就好多了。
敌人鱼的AI也挺费神的。一开始它们就是傻乎乎地直线游,没啥意思。后来我给它们加了点随机转向的逻辑,稍微灵活了一点。有的朋友说可以做得更智能,比如小鱼会躲避大鱼,大鱼会追逐小鱼。我想了想,工程量有点大,我这个主要是自娱自乐,就没搞那么复杂。
最终成果和一点小感想
折腾了好几天,总算是把这个小游戏的雏形给弄出来了。虽然界面挺简陋,AI也挺傻的,但看着自己控制的小鱼在屏幕里游来游去,吃掉小不点,躲开大家伙,因为贪心或者失误被一口吞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整个过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把想法变成现实,真的需要耐心和细心。 很多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bug就能让你抓耳挠腮半天。但当你最终解决它,看到程序按照你的意图顺利跑起来的时候,那种喜悦也是难以言表的。
这个小项目也让我把很多零散的编程知识点给串联起来复习了一遍,比如类的使用、函数的封装、事件处理、列表操作、碰撞检测算法等等。虽然都是些基础的东西,但自己动手实践一遍,理解确实深刻了不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算不上什么高深的技术,就是一点个人实践的小记录。希望大伙儿也能从自己动手做点小东西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下次有啥好玩的,我再来跟大伙儿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