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聊聊那个《羊了个羊》抄袭的事儿,那阵子可真是火遍全网,我寻思着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就自己动手去扒拉了一下。
起因:风风火火的《羊了个羊》
我记得那会儿,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羊了个羊”的截图,要么是第一关轻松过,要么是被第二关虐得死去活来。游戏本身挺简单,就是点三个一样的图案消除,但愣是给整出了花,通关率贼低,搞得大伙儿胜负欲爆棚。
争议来了:到底抄没抄?
火了没几天,就有网友跳出来说,这《羊了个羊》,好像是抄了一个叫《3tiles》的游戏。我当时就好奇了,赶紧上网搜了搜。好家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
有人把两个游戏的截图放一块儿对比,说除了图标上的羊和《3tiles》的图案不一样,那玩法界面、堆叠的块块,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还有人说,这种“三个凑一起消除”的玩法,不就是连连看的变种嘛或者说像麻将对对胡,这种玩法太普遍了,算不上谁抄谁。
我瞅着这些评论,也是一头雾水。你说像,确实像;你说这种玩法常见,也确实常见。
官方的回应:基础玩法,用户自有判断
后来我看到有报道说,《羊了个羊》背后的公司,叫啥简游科技的,他们负责人出来说话了。大概意思就是,他们用的就是最基础的游戏玩法,如果“连成三个”这种都算抄袭,那市面上相似的游戏也太多了。他们公司不会太搭理这事儿,用户玩了之后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这话说的,挺官方的,也没直接说抄没抄,就是把球踢给了用户。
我的实践:亲自下场体验
光看别人说没意思,我这人就喜欢自己动手试试。于是我干脆把《羊了个羊》和那个传说中的《3tiles》都给找出来玩了玩。
先说《3tiles》,界面确实挺干净的,玩法就是从一堆花花绿绿的方块里找出三个一样的,点到下面的槽里消除。玩了几关,感觉中规中矩,难度是慢慢上去的。
然后是《羊了个羊》,第一关,嗨,那不跟闹着玩儿似的,随便点点就过了。到了第二关,那难度是噌噌往上涨,堆得跟小山似的,下面能看到的就那么几张,想凑齐三个,得琢磨半天,还得看运气。而且《羊了个羊》那个社交属性搞得挺什么地区排名,分享求助,一下子就把人的好胜心勾起来了。
对比下来,我个人感觉,核心的那个“从牌堆里找三个一样的放到收集槽消除”的机制,这两个游戏确实是一样一样的。 《羊了个羊》可能在难度设计上更极端一些,第一关巨简单,第二关巨难,这种反差制造了话题性。还有就是它本土化的那些羊的皮肤,分享到微信群的功能,这些做得更接地气。
一点思考:玩法借鉴与创新
玩完之后,我也在想这事儿。游戏圈里,玩法借鉴或者说“微创新”的例子太多了。就拿最火的“吃鸡”来说,最早也不是现在这些大厂原创的?后来不也出了各种各样的“吃鸡”游戏,有的还挺受欢迎。
我觉得,一个玩法火了,肯定会有人跟风。关键在于跟风的时候,能不能加点自己的东西进去。如果只是换了个皮,那确实容易被人说是抄袭。但如果能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做出新的体验,或者在其他方面(比如社交、美术、剧情)有突出表现,那可能玩家的接受度就会高一些。
就《羊了个羊》这事儿,它那个极端的难度曲线和社交裂变,确实是它爆火的关键。至于最核心的玩法是不是“原创”,可能对于大部分图个乐呵的玩家来说,没那么重要。大家更在乎的是“这游戏能不能让我爽到”或者“能不能让我抓狂到想砸手机然后继续玩”。
这事儿最终怎么定性,我说了不算。但通过这回自己去体验和了解,我对游戏行业的一些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一个游戏能不能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