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一直在实践的一个小方法,叫做“timebox”,中文咱可以叫它“时间盒子”或者“时间块”。我以前做事效率挺拖拉的,特别是遇到那种大块头的任务,总觉得无从下手,一拖再拖,结果就是焦虑得不行,事情还堆在那儿。
最初的困扰与尝试
我这个人,一打开电脑,东看看西瞅瞅,一会儿刷刷新闻,一会儿瞄瞄社交媒体,真正要干活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后来有一次跟朋友抱怨,他就提到了这个“timebox”的方法,说他用着感觉还行。我当时也没太当回事,觉得不就是个番茄工作法变种嘛
但后来实在是被自己的拖延症折磨得不行了,就想着,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呗。我就是很简单粗暴地给自己规定:接下来这一个小时,我就只干这一件事,比如写这篇分享。我就在手机上设了个倒计时。
实践中的磕磕绊绊
第一步:设定“盒子”
我先把我今天必须完成的几件大事列出来。比如:
- 写一篇关于timebox的分享稿
- 回复重要的邮件
- 研究下一个视频的选题
然后,我给每件事预估一个时间,这就是我的“时间盒子”。比如说,写分享稿,我预估需要两个小时。我就设定一个从早上9点到11点的时间盒子,专门给它。
第二步:执行与专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个“盒子”开始,我雄心壮志地关掉了微信通知,打开了文档。结果?不到半小时,手就不自觉地去摸手机了,心里痒痒的,总觉得错过了什么天大的消息。强忍着,但效率明显不高,脑子里还是会冒出各种杂念。
后来我发现,一开始把“盒子”设得太大了,对我这种专注力差的人来说,难度太高。我就学乖了,把大“盒子”拆成小“盒子”。比如写稿这个事,我不再是设定一个两小时的大盒子,而是改成:
- 第一个25分钟:搭框架,列要点。
- 休息5分钟。
- 第二个25分钟:写开头和第一部分。
- 休息5分钟。
- 如此循环。
你别说,这招好使多了!25分钟,咬咬牙就能坚持下来。每次完成一个小“盒子”里的任务,就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休息那5分钟也心安理得。这不就是番茄工作法的思路嘛但结合“timebox”这个概念,我更清楚每个“小番茄”具体要完成目标更明确了。
摸索出来的小心得
1. 隔绝干扰是王道: 在“盒子时间”内,我尽量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或者干脆放到我够不着的地方。电脑上也只打开当前任务需要的软件,什么乱七八糟的网页、聊天工具,通通关掉。
2. 预估时间要靠谱: 一开始我对时间预估很不准,要么设太长,自己先泄气了;要么设太短,完不成又焦虑。后来我就慢慢摸索,记录下自己做类似任务大概需要多久,预估就越来越准了。
3. 别怕完不成: 有时候,一个“盒子”时间到了,任务没搞定。以前我就会很沮丧。现在我想明白了,没完成就没完成呗,分析下是时间预估少了,还是中间效率不高,下一个“盒子”再调整就行。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专注和努力。
4. “盒子”之间要休息: 短暂的休息真的很重要。起来走动走动,喝口水,看看窗外,让大脑放松一下,下一个“盒子”才能更有劲儿。
现在的状态
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规划今天的“时间盒子”。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完美执行,但总比以前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状态好太多了。至少,我知道我每个时间段应该专注干什么,拖延的情况也改善了不少。
感觉这个“timebox”方法,就像是给无序的时间装上了隔板,让每一块时间都有了明确的用途。对我这种自控力一般的人来说,算是个挺实用的工具。如果你也跟我以前一样,常常被拖延和低效困扰,不妨也试试看,说不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