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攻略 正文

帝国文明火器时代带来了什么?细数战争与科技的变革点!

昨天翻抽屉找U盘,突然翻出十年前玩帝国时代的光盘盒,上头印着火枪手和火炮的图片,一下子勾起兴趣。咱就琢磨着,这火器出现后打仗跟以前到底有啥不一样?说干就干,搬来《武备志》《火攻挈要》的影印本,顺带翻出几本讲明末清初战争的小说当参考。

实践第一步:复原火绳枪作战场景

找出当年模型社做的1:12火绳枪模型,按书里记载的"三段击"布阵。用乐高小人排三排,每排距离八步。摆弄时傻眼了:前排蹲射时直接被后排枪口抵着后脑勺!终于明白为啥戚继光非要规定"轮射时后排跨步上前"——原来不是耍帅,是怕队友爆头。

帝国文明火器时代带来了什么?细数战争与科技的变革点!

  • 笨重性意外发现:举着模型枪比划装弹流程,光是倒火药-塞铅弹-通条压实-倒引火药这套动作,计时器显示四分半钟。要是对面骑兵冲锋,估计刚塞完火药就被踩成肉泥了
  • 天气影响实测:把模型枪淋花洒模拟雨天,火药仓直接结块。难怪郑成功打南京遇暴雨,几万杆枪变烧火棍

火炮变革亲自验证

跑郊区陶艺工作室用泥巴捏红夷大炮模型。捏完发现炮管得前细后粗,否则泥胚晾干时全裂。联想到书上说早期火炮炸膛率高,突然开窍——不是铸铁技术差,是比例设计反人类!后来用橡皮泥模拟炮弹飞行轨迹,圆球比方石块射程远两倍不止,这才懂欧洲人为啥死磕标准化弹药。

最震惊的是测装填时间。按《火龙经》记载流程操作沙漏:清理炮膛-装填火药-塞麻布-装弹-再塞麻布-瞄准。整套下来七分钟,野战场上够敌人冲锋十次。终于理解史书记载"炮响一声,烟漫半日"的憋屈场面。

帝国文明火器时代带来了什么?细数战争与科技的变革点!

社会变革的蝴蝶效应

查族谱发现个趣事:我家祖上在明代居然是世袭盔甲匠。翻县志发现1589年记载"军器局革甲匠三十七户",时间点和戚家军普及火器完全吻合。这不就是古代的"下岗潮"吗?接着在拍卖网搜到同期的地契,发现县城铁匠铺地价暴跌七成,而火药作坊地块涨了三倍——火器时代连房地产格局都洗牌了。

  • 吃出来的军事革命:研究屯田制时意外发现,明军规定火枪手每日多发二两米。开始以为补充体力,后来才悟出:火药硫磺伤肺,多吃才能扛住咳嗽
  • 白银战争:账本显示万历年间炮弹造价等于二百斤大米,难怪倭寇专抢运铅船。敢情打仗打的是钱粮

折腾到凌晨三点终于捋清楚:火器根本不是简单的武器升级,是逼着所有人重新洗牌。将军得学数学算弹道,工匠要懂化学配方,连农民种地都被军需订单左右。最讽刺的是,我在测完所有数据后,书柜上那柄祖传的龙泉宝剑突然"哐当"掉下来——冷兵器时代的哀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