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翻旧书堆突然看见张老北京地图,眼瞅着密密麻麻的“胡同”俩字儿就犯嘀咕:这词儿打哪儿冒出来的?拎起布鞋就往胡同里钻,今儿非得把这事儿整明白不可!
骑个破车满城转悠
大清早蹬着二八自行车从东四出发,后座夹着皱巴巴的笔记本。前门廊坊二条拐角碰见摇蒲扇的王大爷,老头儿一听我问题就乐了:“你小子问对人了!看见没——”他烟杆子往青砖墙头一指,斑驳的墙皮底下露着半截石匾,刻的分明是“火巷”!王大爷嘬着烟嘴笑:“早先可没胡同这词儿,蒙古鞑子管水井叫‘hottog’,老北京舌头一卷就成‘胡同’喽!”
图书馆啃发霉册子
晌午顶着日头冲进首都图书馆古籍部,呛得连打三个喷嚏。手指头抹开《析津志辑佚》的灰,泛黄纸页上趴着行小字:“巷通本方言...胡洞二字不知所出。”不服气又扒拉出光绪年地图,南城标着“牛血胡同”,底下小注却写着“原名牛犄角胡同”——好家伙!清朝那会儿才把“胡同”当正经地名使唤!
- 蒙元时期碑刻:水井叫"忽洞格"
- 明代《京师五城坊巷志》:混用"火巷/胡洞"
- 民国户口簿:西单"胡堂胡同"被划掉改成"胡同"
蹲胡同口搞田野调查
傍黑天蹲在砖塔胡同口,逮住收破烂的李婶唠嗑。老太太三轮车把上挂着麻花:“咱们这儿元代就有!早先挖井的地方就叫水胡同。”说着突然拍大腿:“西四羊肉胡同原先真叫羊市!”她扯过我的笔记本画圈:“南城水多叫井儿胡同,北城缺水就叫干井胡同,你品,你细品!”
夜里整理材料时发现个大玄机:凡带“胡同”的地界儿,地下准有暗河旧道!后海夹道挖出过宋元陶井圈,三庙街施工刨出明代引水槽。蒙古人当年沿水井建巷,老北京把蒙语"水井"喊岔了音,七百年就讹成了“胡同”!
合上本子已听见晨练哨音,窗棂外青砖墙晕着鱼肚白。那些被推土机铲平的“八宝槽胡同”、“狗尾巴胡同”,消失的何止是老地名儿——井台边打水的轱辘声,石墩上磨刀的刺响,全裹在“胡同”这俩字儿里,成了北京城血脉里的密码。下回您溜达胡同,记得跺跺脚听听,七百年前的水声还在砖缝里汩汩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