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个大早,翻开小本本准备研究啥叫“铁杆庄稼”。上回听村里老把式念叨这个词儿,咱也摸不着头脑,就琢磨着亲自在地里试试看。
查老黄历发现线索
翻箱倒柜找出太爷爷留下的农事笔记,泛黄的纸上全是蝌蚪文。蹲屋檐底下连蒙带猜,总算逮着关键句:“旱年饿不死人,全仗五样铁杆头”。后面跟着五种粮食名儿:高粱、谷子、糜子、荞麦、燕麦,这不就是老话说的“小杂粮”嘛
当下扛着锄头就奔试验田,去年旱死的玉米茬子还戳在地里。咱按老法子划出五块巴掌地,每块撒一种种子:
- 高粱特意种在坡顶最薄的地
- 谷子撒在树荫底下沙土地
- 糜子丢进石头缝多的角落
- 荞麦堆在后院鸡窝边上
- 燕麦扔到积水洼地旁边
跟老天爷较劲儿
今年夏天邪乎,整整三十天没见雨星子。邻居家玉米苗蔫得打卷儿,咱这小杂粮试验田倒上演好戏:
高粱杆窜得比房檐还高,红穗子沉甸甸压弯了腰。坡顶那点土薄得能看见石头,人家愣是没喊渴。谷子更绝,沙土地存不住水,细长叶子照样支棱着,活像梳了满地的绿辫子。
最服气是糜子。当初偷懒撒在石头堆里,没想到黄澄澄的穗子从石缝里钻出来,活脱脱一群旱地里的黄金战士。荞麦在鸡屎堆边上窜出白花花一片,蜜蜂绕着花转悠得我眼晕。燕麦倒是蔫了几天,刚下两场小雨立马挺直腰杆,涝洼地愣是让它长成青纱帐。
秋后算账服气了
昨天拎着麻袋去收粮,最薄的高粱地每亩愣是装了三大袋。蹲在田埂上搓谷穗,金黄的小米粒唰唰往下掉。掐指头算下来:
- 浇水不到玉米地三成
- 化肥钱省了一半多
- 杂草自个儿没斗过杂粮
- 虫害?根本用不着打药!
抱着半袋糜子去磨坊,出来黄米面香得勾魂。回来路上撞见张老汉,他家二十亩玉米绝收。老头拍着我的谷草垛直叹气:“早些年都种这些铁杆庄稼,闹饥荒能救命哩!”
傍晚坐门槛上嚼荞麦饼,突然明白老辈人为啥叫它们“铁杆”。这玩意儿不是娇小姐,是能扛饿的硬骨头!咱这旱年试验田没收成的小遗憾,全被老祖宗的智慧填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