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老奶奶的旧木匣子,翻出个裂了缝的琉璃簪子。阳光下泛着蓝不蓝绿不绿的彩光,我蹲在阳台上愣了半小时——这琉璃色到底算个啥颜色?手机搜出来的图片五花八门,淘宝卖家嘴里的“正宗琉璃蓝”比彩虹色号还多,彻底给我整懵了。
一、先从瞎琢磨开始
抓了把去年庙会买的琉璃珠子摊在桌上,日光灯下像蒙了层灰,阳台太阳底下又透得发亮。拿闺女的水彩笔对着描,刚涂出个蓝绿色,珠子转个角度突然冒出金丝纹路,气得我直接把笔撂了:“这玩意儿比变色龙还能装!”
二、跑断腿的实地考察
揣着珠子直奔古玩城,三楼卖老货的大爷端出个铜托琉璃碗:“唐朝的料子就这色儿!”我正趴柜台瞪着眼看,店门口货车“哐当”一按喇叭,碗里的蓝绿光“唰”地变成紫金色,惊得我后颈汗毛都竖起来了。
隔壁铺子大姨更绝,捏着打火机往现代仿品底下一燎:“真琉璃烧不透!”结果没半分钟窜出黑烟,塑料味熏得我俩对着咳嗽,大姨挥着鸡毛掸子把我轰出门:“赔钱货!净耽误生意!”
三、厨房变实验室
翻出过年攒的蓝玻璃酒瓶,抡锤子砸成渣还崩飞了眼镜片。把碎玻璃搅和进滴胶里,搅着搅着突然开窍——抓了把炖肉用的黄栀子扔锅里煮,等染出金汤倒进胶水,满屋子中药味熏得老公直骂街。
折腾到第三锅终于有点意思:胶水半干时插进烧烤竹签猛转圈,硬是旋出几道金丝纹。举着这坨蓝绿带金纹的玩意儿冲太阳比划,窗台上那盆吊兰的影子投下来,花瓣边缘竟浮起层薄紫光,赶紧撕了闺女图画本记下配色:“玻璃渣+黄栀子水=底蓝绿,叠三层加金纹,阴天发灰,强光下透紫。”
四、博物馆奇遇记
市博保安看我举着自制琉璃片蹲展柜前两小时,差点要报警。直到闭馆前十分钟,灯光师调试射灯时琉璃碗突然浮出彩光,我扑在防弹玻璃上嗷一嗓子:“就是它!”吓得保安手里的对讲机都飞了。
死皮赖脸求着研究员开了档案库,泛黄的文物卡片上印着行小字:“光线穿透层积结构产生衍射效应”。拿手机查这术语的工夫,研究员指着色卡本角落:“唐代叫玻璃青,色值RGBA(94,185,179,0.8)带金色渐变”。回家路上边走边嘀咕——这不就是蓝绿汤掺了金粉吗?
五、血泪教训总结
- 别信网图:搜“琉璃色”跳出七百种蓝,实际连手机屏幕色差都够喝一壶
- 光线是祖宗:我厨房造的那块,晴天是仙女泪,阴天像发霉的果冻
- 老手艺邪门:古人哪懂什么RGBA,靠的全是眼力和经验,烧十窑碎九窑太正常
昨晚把自制琉璃片跟奶奶的簪子摆一块,台灯底下金丝纹缠着蓝绿光悠悠地转。闺女突然扒门框喊:“爸爸在做魔法宝石!”我捏着发烫的手机笑了——哪有什么魔法,不过是被四百年前匠人遛断腿的冤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