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攻略 正文

哪一年出现了僵尸类型?细分起源与演变年份盘点!

昨天整理书架,犄角旮旯里那本泛黄的《环球银幕》掉下来砸我脚上了。捡起来随手一翻,正好是讲老恐怖片的特辑。里面提到个说法,说现代影视里那种行动迟缓、吃人肉、传播病毒的僵尸雏形,1932年一部叫《白僵尸》的电影就有了?这和我印象里罗梅罗老爷子1968年《活死人之夜》才开创的认知不一样!这不较上劲了,非得把这事掰扯清楚不可。

一、动手查证打脸现场

立马抄起手机搜“白僵尸 1932”。网页一开我就乐了。这海报和剧情介绍压根不是我想的那回事!贝拉·卢戈西演的那个“僵尸”,跟咱们现在理解的活死人两码事——它就是个被巫毒教控制的傀儡苦力,眼神呆滞、任人摆布,更像现在说的“活体木偶”。甭说咬人传染了,它连“复活”这概念都够不着。闹半天《白僵尸》里这玩意儿,更接近“食尸鬼”(Ghoul)的老设定嘛影视考古翻车了属于是

哪一年出现了僵尸类型?细分起源与演变年份盘点!

不死心,接着往前挖,查到个1919年德国片《不死僵尸—恐怖交响曲》。名字够唬人?结果一查剧照和简介,差点把水喷屏幕上。这玩意儿根本是部山寨吸血鬼德古拉的默片!里头所谓的“僵尸”就是弗兰肯斯坦缝合怪的亲戚,和巫毒、活死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得,这年份也得划掉。

二、罗梅罗老爷子的关键一笔

带着挫败感,老老实实翻回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这回我可看仔细了:开场芭芭拉和哥哥在墓地被袭击那段,慢吞吞扑上来的家伙,才是我记忆里的正宗味儿——死了但能动,逮人就啃,感染传播一条龙。乔治·A·罗梅罗在这片子里直接捅破了窗户纸:

哪一年出现了僵尸类型?细分起源与演变年份盘点!

  • 根源辐射化:太空探测器坠毁带回来的放射性玩意儿感染了尸体,科学借口虽然糙,但总算给了个“合理化”背景;
  • 传染链条化:被咬直接变同类,末日传播恐慌感拉满;
  • 爆头硬道理:“打脑子,那是唯一能阻止他们的办法”——活死人应对圣经就这么定调了!

这片子一出来,等于给后头的丧尸片立了根钢筋水泥的柱子。后来那些花里胡哨的变异、进化、飞天遁地,都得先拜这个码头。

三、往前追溯找线索

但罗梅罗自己都承认灵感不是凭空蹦出来的。我顺着蛛丝马迹往回捋,挖出些有意思的“野史”:

1954年理查德·麦瑟森小说《我是传奇》:这个狠!虽然书里敌人叫“吸血鬼”,但设定贼像现代丧尸——全球瘟疫大爆发,人类要么死要么变,白天躲巢穴晚上出来群殴幸存者。麦瑟森自己都说,罗梅罗的活死人就是照着他这个模子刻出来的!唯一的区别?《我是传奇》里的敌人还有情绪,会生气,而罗梅罗直接给整成无脑肉食机器了。

漫画的暗搓搓助攻:20世纪50年代EC Comics那些猎奇漫画(什么《恐怖墓穴》、《惊悚故事》),早就在画“复活尸体攻击活人”的桥段了。虽然没明确病毒传染设定,但形象够狰狞,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人,包括年轻时的罗梅罗。

巫毒文化的基底:绕来绕去还是回到海地巫毒教(Vodou)的“zombi”——不是吃人的行尸,而是被巫师用药物控制的活体工具人。这概念漂洋过海到了欧美,被白人创作者拿来一通魔改。1932年《白僵尸》就是个典型嫁接产品,它借了“zombi”的名头,但内核换成殖民压迫的隐喻,跟现代丧尸差着十万八千里。

四、整个演变链条总算拎清了

折腾一下午,把我整理的资料都摊在桌上,脉络立马清楚:

1818:现代丧尸真正的远房祖宗是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搞出来的缝合尸块;

1932:《白僵尸》给英文加了“Zombie”这词儿,内容却是巫毒傀儡剧;

1954:《我是传奇》把瘟疫传播+全球感染整活了,精神血缘有了;

1968:真神归位!罗梅罗《活死人之夜》给僵尸套上“行动迟缓、无脑嗜血、病毒传播、爆头即死”黄金马甲,现代定义钉死!

1985:喜剧跑来搅局,《僵尸肖恩》证明这玩意儿也能玩儿出黑色幽默;

2002:《生化危机》大爆,游戏改编直接引爆“跑酷丧尸潮”,慢吞吞不够看,后面十年全是飞奔的活死人当道!

所以结论简单粗暴:现代流行文化里那个标准版本的僵尸(烂肉、吃人、传播、行动迟缓/狂暴),根子就在1968年!什么1932年、1919年都是蹭名词的“冒牌货”。源头往前推,还得是罗梅罗老爷子和麦瑟森老爷子隔空击了个掌。这一番折腾,书架底下那本旧杂志,倒是立了大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