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教程 正文

哪位诗人有机会吃辣椒(四川文人的日常选择)

今天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本来在啃兔头,看着那红油突然就冒出一个怪念头:都说四川人爱吃辣,那古代那些大诗人,像李白杜甫这种,他们活那会儿,四川有辣椒没?要是没辣椒,他们天天吃这念头跟兔子似的,在脑子里蹦跶个不停。

从兔头到图书馆

坐不住了,直接抹抹嘴,掏出手机就开始戳戳点点。先查辣椒啥时候进的国门呗。结果一查,好家伙,辣椒这玩意儿居然是明朝末年才从美洲那边漂洋过海过来的!也就是说,在明朝以前,咱们这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辣椒啥味儿。李白杜甫这些唐朝大咖,活脱脱就是“没辣椒吃”的可怜虫!光这么想不行,得找点实锤。

我马上调转车头就往市图书馆奔。为总觉得网上的东西有点飘忽,不如翻翻实实在在的老书心里踏实。图书馆那股子旧纸味儿还挺提神。

钻进故纸堆里找线索

一头扎进地方文献那块儿,专找记录古人吃喝的书和诗集。先翻唐朝的,那些描写四川的诗,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哪位诗人有机会吃辣椒(四川文人的日常选择)

  • 李白这家伙:写四川写了不少,“蜀道难”什么的。可仔细看他写吃的,尽是啥“烹羊宰牛”、“玉盘珍羞”,要么就是喝酒!翻来覆去,硬是没见着一个跟“辣”、“辛”沾边的字眼。想想也不奇怪,他是唐朝初年的,辣椒影子都还没!看来诗仙只能靠盐、酱、花椒和姜来对付了。
  • 苏轼苏东坡:这可是个标准的四川吃货!北宋的,按理说那时辣椒也没传来。看他写的“东坡羹”、“烧猪肉”,材料倒是写得细,白菜萝卜猪肉啥的,关键是提到的调味料:“芥”、“姜”、“酱”。好家伙,“芥”字跳出来了!这芥应该是芥菜疙瘩做的芥末酱?又呛又冲,这大概是他能体会到的“猛烈”味道了。
  • 杜甫这老哥:在成都草堂待过好几年,日子过得清苦点。翻到他写厨房的诗句,忽然看到一句“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这句好像没啥特别的?别急!后面接了一句“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这场景是做饭。关键来了!他接着写:“偏劝腹腴肸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然后有句,“姜辣笋尤肥”!这句太逗了!他把姜的味道形容为“”!这可能是他老人家当时能找到的最“火爆”的滋味了,典型的“姜辣”!我差点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笑出声,赶紧憋回去了。

跑去博物馆“看辣椒”

翻书找线索还不过瘾,下午我又奔本地那个专门讲“川味”的博物馆去了。直奔主题,就问辣椒是咋来的。

果然,展板上清清楚楚写着:辣椒是明朝后期(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经由海路传到中国沿海,然后又慢慢传入内陆。到了四川,那都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事儿了!展览里还有实物展示,最早关于四川种辣椒的文字记录,在四川一个县的县志里找到的,时间是清代乾隆年间。

看着那些描绘清朝四川人开始用辣椒的图画,我脑子里想的却是杜甫在那儿念叨“姜辣”。这时间差可太有意思了。

结论简单又遗憾

折腾一圈,拍大腿了!答案很清楚:

  • 李白(唐):没戏!生得太早,连辣椒面儿都闻不着。
  • 杜甫(唐):更没戏!苦哈哈的日子里,只能靠着“姜辣”的幻觉下饭,可怜见的。
  • 苏轼(北宋):还是没戏!宋朝也没辣椒,他吃过的最“冲”的玩意儿,估计也就是老家的芥末酱了。

至于后来那些清朝甚至民国以后的文人、革命家,那倒是有可能了,特别是那些家在四川的,比如“五老七贤”里的一些人。但这回我就找这三位顶流的,结论很明显:没赶上趟儿!四川本土的辛香,他们大概只能靠姜、花椒、芥末这些老兄弟来撑场面了。想想我们今天吃得大汗淋漓的样子,真替这些老祖宗惋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