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园遛弯听见俩老头聊天,一个说"咱这岁数可是顺耳之年喽",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词儿听着耳生!回家路上越想越痒痒,非得把这事儿整明白不可。
抄起手机开查
进门鞋都没换直奔书房,打开电脑就怼进搜索框。好家伙!满屏弹出来的全是"花甲""耳顺",连《论语》都搬出来了,绕来绕去就是没见"顺耳"俩字儿。气得我猛灌半杯凉白开,这古人说话咋跟猜灯谜似的!
社区老人院碰运气
下午特地提早去棋牌室蹲点,逮着李大爷就问:"您老知道顺耳之年多少岁不?"老头摸着麻将牌直乐:"我六十六都叫顺腿了,管他顺耳顺嘴的!"旁边王奶奶插嘴:"前两年街道挂灯笼,红纸上倒写着六十顺耳..."话没说完就被碰胡的喊声打断了。
得!这下更乱了,翻出小本本划拉出几个说法:
- 五十知天命派:楼下退休教师老说"五十就耳顺"
- 方言谐音党:菜场张婶坚持说"六十在俺们村叫顺溜"
- 彻底蒙圈组:隔壁小年轻听到直接手机查黄历
破案竟在无意间
晚上给孙子检查作业,这小子突然指着语文练习册喊:"爷爷你看这个顺口溜!"定睛一瞧——
"二十弱冠三十立,四十不惑明事理。五十知命晓天命,六十耳顺称花甲。"当时就拍大腿了!敢情是"耳顺之年"传着传着跑调成顺耳了!再翻《论语·为政》照片,清清楚楚写着"六十而耳顺",意思就是活到六十岁,好话赖话都能听得进了。
后来问当语文老师的侄女才彻底整明白:六十岁既是"耳顺之年"也是"花甲"。老祖宗用干支纪年,60年正好轮完一圈,跟老树甲片似的皱皱巴巴的,可不就是花甲嘛
整明白后的乐子
今儿买菜特意跟菜贩逗闷子:"您这黄瓜水灵,老板六十该耳顺了?"摊主大叔笑得铲子直抖:"我六十三!年轻时听人骂我缺斤短两能抡扁担,顾客说啥我都笑眯眯回'对对对'"
这事教我一理儿:生活里的弯弯绕,有时候就得撞几次南墙才通。明天打算跟公园老哥几个唠唠,省得他们再把"古稀"说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