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早上泡茶的时候刷手机,突然看见有人讨论"烹饪"俩字,脑子里就蹦出个问题:"饪"单独拎出来到底是啥意思?现代字典光说"做饭做菜",可古人用这个字的时候也这么简单吗?越想越坐不住,干脆把茶杯一撂,翻箱倒柜折腾起来。
第一步:现代字典让我扑了个空
先把我家那本快散架的《现代汉语词典》从书架底下抽出来。手指头沾着灰哗哗翻到"饪"字那页,就一行解释:"做饭做菜"。跟没说一样!我心说古人造字总不会这么直白?肯定有门道。不死心又开了手机电子词典,结果跳出来的全是"烹饪"组词解释,单独一个"饪"字像被扔进了冷宫。
第二步:故纸堆里扒线索
我这倔脾气上来了,搬凳子从书柜最顶层够下来那套落满灰的《说文解字注》。这书还是当年结婚时老婆的嫁妆(她家祖上出过秀才),书页黄得跟腌菜似的。小心翼翼翻到"饪"字,看见段玉裁写的小字注解:"饪,大熟也"。我盯着这仨字琢磨:大熟?是说肉煮到透才算"饪"?
光看注解不过瘾,干脆把压箱底的几本古籍也摊一地:
- 《周礼》里提天官职责有句话:"割烹煎和之事",后头郑玄老头儿批注:"煎和谓饪"——合着"烹"是处理生肉,"饪"才是弄熟的火候活儿!
- 翻《论语》又撞见孔子那句著名的"失饪不食",这老头挑食得很,肉煮生了煮老了都不吃,更印证"饪"讲的是熟成度。
- 连《左传》里打仗扯皮的故事,都用"饪鼎"指代煮肉的锅,古人真是把做饭上升到哲学层面了。
第三步:破案的关键证据
最绝的是蹲在书堆里腿快麻了的时候,突然瞥见《尔雅》上有一行小字解释:"饪,熟之至也"。这不就明明白白说了——"饪"不是说做饭的整个过程,而是特指把东西煮到透心熟的那个火候!难怪孔子挑食,煮生了有寄生虫,煮老了咬不动,搁现在也算健康饮食标杆了。
折腾完的后遗症
这些书摊在客厅地上活像案发现场,被买菜回来的老婆一脚差点踩中《左传》。挨了顿骂不说,收拾完发现茶几上冷掉的茶水都结成茶垢了。不过搞明白"饪"就是老祖宗对火候的精准要求,心里还挺美。下次炖红烧肉盯着锅,可得念叨念叨:"且慢出锅,待其'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