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视频,突然看见一个账号火得不行,拍的标题都是《分院之前这里迎接过你们每一个人》。点进去一看,唉哟,真有点意思。好多学校都模仿,一个接一个火。我心说这有啥魔力?不行,我得琢磨琢磨。
一、先动手摸个底
我这个人,爱较真儿。既然想整明白为啥火,得先知道它长啥样?我立马开始:
- 刷了一堆账号:专门搜这个话题,把点赞高的、评论多的视频全都看一遍,一个不落。
- 盯着评论区猛看:不光是瞄一眼,是真的一条条往下翻。看大家夸说啥感受,念叨啥回忆。
- 琢磨配乐和文案:怎么拍的?用的啥音乐?说话那调调是煽情还是搞笑?旁白写啥词儿?
二、真让我琢磨出点味儿来了
看多了,还真看出点门道。我发现这玩意戳心窝子,主要在几个点上:
1. 它喊的是你真正的“小名”!不是啥“XX楼的女生”、“XX专业的男生”,它直接喊你是哪个学院的!比如“计信院的同学们”、“文学院的崽崽”。你一听见自己学院名,下意识就“喊我?”,那脚,真就挪不动步了。
2. 它干的活贼接地气。说的都是你军训时候累成狗、抢饭时跑断腿、小组作业能愁死人的破事儿。听着听着你就笑了:“哈哈!这不就是我嘛” 贼有代入感,感觉有人懂你在学校那点狼狈。
3. 它偷偷给你埋“回忆杀”。背景音乐通常就那几首,调子一起,配上那些熟悉的校园镜头——食堂的招牌菜、图书馆熬夜的座位、开满花的林荫道……还没等你反应过来,鼻子就有点酸了。特别是毕业季的娃儿,一看到这个,眼泪哗哗的。
三、自己也去试试水
光想没用,实践才出真知嘛我找了朋友当例子,就对着他学院的特点写了一段文案,配了个带点小忧伤的调子,录了个特别生活化的视频,重点突出他们学院那栋著名的“爬山虎楼”。
放出来之后,神了! 他们学院的人跟炸了锅似的。评论清一色:“破防了家人们!”、“泪目,毕业三年老学姐报道”、“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还有人念叨楼里发生的糗事。证明证明那三点真抓准了大家的痒痒肉——被点名的归属感、说到心坎里的共鸣、音乐画面勾起的回忆。
整明白了:这视频就像个钩子,轻轻一勾,就把你藏在校园生活里的那份感情全钓上来了。它喊你的“小名”,说你的故事,放你心里的歌,看完你不点个赞、转一下,都觉得对不起自己那几年!火的不是视频,是它让每个人想起“那时候的自己”的那个瞬间,挠得人心痒痒。这事儿整的,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