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刨根问底实验
今天蹲坑刷手机,突然蹦出个热搜叫“不分青红皂白”,给我整懵了。这成语从小用到大,可“青红皂白”到底是啥色儿?特别是那个“皂”——说黑好像不够黑,说深蓝又怪怪的。我寻思这玩意儿肯定有答案,干脆自己撸袖子查。
先翻我那本掉渣的《现代汉语词典》。查“皂”字,好家伙,直接写“黑色”。可我奶奶那辈人老说“胰子”(就是老肥皂)是灰不溜秋的,跟墨汁那种黑压根不沾边!词典这解释跟现实对不上号,闹心。
我转头就泡网上搜。好么,更乱套了!有说“皂=黑”的,有说“皂=深蓝”的,还有扯古代染色工艺的...甚至看见个“科普号”信誓旦旦说:“青红皂白=红黄蓝绿”,这不上赶着胡说八道嘛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
动手挖老祖宗的墙角
琢磨半天,我觉着得找点实在证据。想起来老家灶房梁上还吊着块我太奶奶留下的老肥皂,裹的破布都脆成渣了。赶紧视频连线我叔,让他拿刀切一小块寄过来。又跑菜市场干货摊子,跟老板软磨硬泡买了几两染色用的“青黛”(就是板蓝根叶子做的染料,古人拿来染蓝布)。
东西凑齐就开始折腾:
- 拆古董肥皂:把老肥皂泡水里化开,滤掉渣子,液体是浑浊的灰黄色,放瓷碗里等干。
- 熬染皂水:抓把青黛丢锅里煮,煮出深绿色汁水,混进新鲜猪油和碱水熬了一锅“手工皂”。
- 冷制对比组:纯用猪油+碱水做了块啥也不加的白肥皂当参照物。
等了两天,结果特别打脸:
- 太奶奶的老肥皂干透后,变成土黄土黄的硬块,跟“黑”半点关系没有!
- 青黛染的肥皂倒是泛着暗沉沉、脏兮兮的蓝绿色,有点像发霉的抹布。
- 纯猪油皂反而是象牙白的,干干净净挺好看。
拽着专家问到底
这下彻底懵圈了。厚着脸皮托朋友联系了个民俗研究所的老教授。电话里老头一听就乐了:“傻小子!‘皂’本来就不是颜色词!” 他咂了口茶才慢悠悠解释:
- 古人说的“皂”,特指皁荚树果子捣烂做的洗涤剂,那玩意儿本身是棕褐色的。
- 后来管所有清洁用的“胰子”“肥皂”都叫“皂”了,这些土法制出来的本来就是灰黄、灰褐色。
- 成语里的“皂”是借代用法!因为旧社会洗脏衣服常用它,人们就把“脏的、不清不楚的”事儿比喻成“皂”,跟“黑”差不多一个意思,但实际东西根本不是黑色!
老头补了句金句:“你们年轻人,看见字就按颜色理解?老祖宗玩的是比喻!就像骂人‘眼瞎’,真当是残疾人?” 这话臊得我耳朵发烫。
得,折腾这一圈算是整明白了:不分青红皂白,重点在“不分”俩字。至于皂什么色?压根不重要!老祖宗就想说这人糊涂蛋一个,连脏净都分不清! 这实践记录完我算懂了——死磕字面意思,纯属自己找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