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试做三不沾,锅里刚搅和两下就突然想到个问题:明明叫“三不沾”,到底是哪三样不沾?这名字起得也太玄乎了,抓心挠肝得我晚饭都少吃半碗。
实操翻车现场
先按老方子打了六个鸡蛋黄,抓把绿豆淀粉兑水搅开,再怼进去两勺白糖。开小火拿木铲子在锅里画圈搅,好家伙!黏得铲子都拔不动。胳膊搅得发酸时总算成团了,结果一翻面——刺!直接糊锅底了。
- 第一锅:糊底沾锅,铲子粘得甩不开
- 第二锅:火调小了又黏牙,嚼着像胶水
- 第三锅:总算成型,结果凉了盘子上结层壳
胡同里挖线索
今早特地去前门找鲁菜老师傅唠嗑,老爷子笑得烟灰直抖:“你小子锅都没炼透!”他抄起铁锅给我演示:旺火烧透锅底,倒凉油“刺”一转,等锅壁吃透油才下蛋糊。金黄蛋团在锅里弹跳翻滚,真跟乒乓球似的。
趁热乎夹了一筷子:
- 筷子尖抹过,半点儿蛋渣没挂
- 盘底溜光水滑,油星都不见
- 嚼着糯却不黏牙,舌头上打个滚就化了
档案馆扒秘闻
下午钻西城档案馆翻老菜谱,发黄的《御膳拾遗》里夹着张宣纸,上头毛笔字歪歪扭扭写着:
“形若金丸,三不及器:不沾匙、不沾箸、不沾齿”回家路上琢磨明白了:当年御厨拍乾隆马屁,说这玩意连餐具带牙齿都沾不上,可不就凑足“三不沾”嘛按咱老百姓说法:不粘锅、不粘盘、不粘嘴才最实在——不过人家皇上吃饭用金碗玉筷,哪体会得到咱刷锅的苦!
刚进家门媳妇就催:“垃圾桶里三锅蛋糊赶紧倒了!”得,今夜又得跟铁锅死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