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六带娃去水族馆遛弯儿,隔着玻璃缸瞅见一坨会动的"蓝莓果冻",饲养员牌子写着「海兔」。我当场就乐了:这玩意儿没腿没耳朵的,凭啥叫兔?回家立马揣着手机蹲电脑前开始扒拉。
先挖名字来历
翻完水产论坛又啃古籍扫描件,发现明朝《闽中海错疏》真记着:"海兔似蛞蝓,头有触角如兔耳"。得,老祖宗起名全凭肉眼!立马扒着水族馆照片放大看——那两根天线似的触角,跟野兔耳朵还真有七八分像。养过蜗牛的邻居大姐插嘴:"我们管它叫海蜗牛!" 得,更乱套了。
租缸养两天验证
直接找熟识的鱼店老板借了套迷你海缸,捞了三只不同色的回来。头天晚上怼着缸眼巴巴瞅,好家伙:
- 黄的那只在啃珊瑚渣,活像饿了三天的兔子啃胡萝卜
- 蓝的突然缩成球,从背上噗嗤喷出一滩紫色墨汁,染得加热棒都紫了
- 粉的慢悠悠摊成薄饼,要不是看见触角在晃,真以为是块融化的橡皮糖
看见更邪门的
第三天换水时手一抖,水流把粉海兔冲得翻了个面。好嘛肚子底下藏着两排小牙齿,跟老式剃须刀片似的。最绝的是蓝海兔下崽:下午还揣着满肚子卵,睡个午觉起来,缸壁挂满了粉色意大利面条似的卵带!查资料才晓得它们雌雄同体,结婚时俩海兔互相授精,生娃效率翻倍。
临走前把海兔还回去时,鱼店老板指着蓝海兔发白的后背直啧嘴:"你这几天喂啥了?颜色都掉漆了!"原来人家吃红藻就变红,啃绿藻就变绿,活体颜料罐说的就是它!所以下回水族馆看见变色海兔——别怀疑,就是饲养员换饲料了。
现在总算搞明白了:叫兔只因两根俏皮耳朵,会喷墨是学乌贼保命技,变色外套当隐身衣,至于满地"产面条"...咳,自然界的狠活儿罢了!这些黏糊糊的小东西,顶着软萌名字,干的全是海鲜江湖的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