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短视频把我整懵了
昨儿睡前刷短视频,有个号称历史大V的主播唾沫横飞地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陶渊明铁骨铮铮的证据”,弹幕里全是鼓掌的小表情。我差点从被窝里蹦起来——搞没搞错,这典故我去年查家谱资料时候刚扒拉过!
翻箱倒柜查资料
大清早直奔书房,把压箱底的《晋书》《南史》全扽出来了。键盘敲得噼啪响,先在古籍库里搜“五斗米”,跳出来的第一条就把我震住了:《晋书·隐逸传》白纸黑字写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这段明明白长在陶渊明名下!
但我心里直打鼓——之前挖方志明明看见另一个名字。赶紧把去年拍的《陶氏宗谱》照片翻出来放大看,脚注里一行小字锤死人:“五斗米事另载梁安成王萧佥墓志”。火速连线市博物馆工作的老同学,让他帮忙拍墓志拓片。好家伙!拓片上萧佥的墓志铭清清楚楚刻着:“王尝谓僚佐曰:岂能为五斗粟屈腰于小儿耶?遂挂冠去。”
关键信息对上线
把两份材料铺满桌面用红笔圈重点:
- 陶渊明那条:五斗米,对乡里小人
- 萧佥那条:五斗粟,对屈腰小儿
《辞源》里“折腰”词条下标的典源是《晋书》陶渊明条,可墓志出土时间比《辞源》编纂早了三十年!这下破案了——肯定是后人把萧佥的故事移花接木到名人身上了。
整理成篇打假实录
电脑开文档啪啪敲键盘,把晋书截图、墓志拓片照片全怼进去。重点标红那句:“梁武帝堂弟萧佥的墓志早把真相刻石头上了,却被抄书匠张冠李戴安到隐逸代表头上,传播学真是门玄学!”结尾特意甩出《南齐书·萧佥传》原文压阵:“佥性刚烈,尝斥郡守曰‘宁折项不为五斗屈’”,比陶渊明记载早半个世纪。
摔进沙发的自我吐槽
瘫在沙发上翻自己三年前写的《陶渊明风骨考》,里面还大段引用这“典故”!臊得抓起手机点删除键,结果手指头悬半天没按下去。改成置顶评论:“经读者指正,本文引证存误,特附勘误链接(指自己刚写的打假文)”。发完把脑袋埋进猫肚皮里嘟囔:“老祖宗说得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工具书都能坑人!”
所以咱们吃瓜也要带脑子——成语背后经常藏着缝合怪。下次谁再吹陶渊明不折腰,直接甩他这句:“这锅萧佥背了1500年,该还人家了!”
得对,尽信书不如无书,工具书都能坑人!”所以咱们吃瓜也要带脑子——成语背后经常藏着缝合怪。下次谁再吹陶渊明不折腰,直接甩他这句:“这锅萧佥背了1500年,该还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