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攻略 正文

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探索孔方兄历史起源真相)

今天收拾家里老物件的时候,在爷爷那个掉漆的木匣子最底下摸到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串黑不溜秋的铜钱,被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的,都长绿锈了。擦了半天才看清中间那个方方的窟窿眼儿,四四方方的,跟现在的硬币完全不一样。

捅不开的方窟窿

我捏着这枚铜钱翻来覆去地看,手指头忍不住就往那方孔里戳,结果卡住了,差点没拔出来。小时候听大人开玩笑总说“孔方兄”,具体指啥玩意儿一直稀里糊涂。这铜钱中间的方孔,莫非就是“孔方”?那“兄”又是啥意思?钱还能称兄道弟?这名字也太逗了,搞得我好奇心蹭蹭往上冒。

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探索孔方兄历史起源真相)

翻书查个底朝天

赶紧把铜钱放桌上,抓起手机就搜,网上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孔方兄”指的就是古代的铜钱,有人咬定特指秦始皇那会儿的圆形方孔钱。越看越迷糊,干脆翻箱倒柜找出前两年在旧书摊淘的《古泉图录》。书页都泛黄了,一股子霉味儿。蹲地上哗哗地翻,眼睛死盯着那些拓片。

还真发现了点门道:

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探索孔方兄历史起源真相)

  • 老早以前的货币,像贝壳、刀币,跟这方孔压根不沾边儿
  • 战国那会儿的“圜钱”,有些是圆窟窿眼,有些是…咦?有方孔的!但不太多
  • 真正铺天盖地全是这种钱,是秦朝统一以后的事儿了。书里写着:秦半两,外圆内方,全国通用。

我又拿起桌上那枚锈铜钱,对着光线仔细瞅。好家伙,隐约能看到两个字,使劲擦了擦锈,勉强认出来是“五铢”!心里咯噔一下,这玩意儿不是秦半两,是汉朝的五铢钱。可它那方孔,跟秦半两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的脑洞真清奇

问题来了:古人干嘛费劲地在铜钱中间抠个方窟窿?揣着这疑问继续啃书。那本破书里提了一嘴,说可能是为了方便铸造后打磨毛边,一串钱穿在方木棍上固定住,打磨外圈省事儿。这解释听着还挺靠谱,我脑补了一下工匠拿锉刀哗哗磨铜钱的画面。

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探索孔方兄历史起源真相)

至于为啥叫“兄”这么亲热,结果在另一本讲古人趣闻的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晋朝有个叫鲁褒的家伙写了篇《钱神论》,阴阳怪气地吐槽钱是万能的“神”,里头一句“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意思就是爱钱爱得跟亲哥似的,恭敬地叫它“孔方”。这名字一叫开,就再也甩不掉了。

抽屉里的实物见证

翻腾半天,总算在抽屉角落扒拉出几年前旅游买的仿古铜钱纪念品,上面明晃晃写着“秦半两”。把仿品和爷爷那枚真五铢摆在桌上对比,俩钱除了字不一样,样子一模一样:

  • 都是铜疙瘩
  • 都是外圈圆溜溜
  • 中间那个方孔都跟尺子量过似的规整

我又翻了翻那本图录,发现从秦半两到汉五铢,再到后面唐朝的开元通宝,甚至清朝的铜板,只要是用铜钱的日子,中间那方孔就没变过!老百姓几千年跟这方孔钱朝夕相处,“孔方兄”这外号,可不就是从铜钱身上长出来的嘛

折腾这一大圈算是彻底整明白了:孔方兄就是古人嘴里俏皮话,专门指代外圆内方的铜钱。这个造型从秦朝定下来,一路传到封建王朝散伙,中间那个方孔,像根钉子,死死钉在中国人几千年的日子里。我捏了捏手里那枚冰凉硌手的五铢钱,感觉像摸到了一小段沉甸甸的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