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伙儿唠唠我是怎么折腾着去搞懂哈尔格林德这号人物的。之前看见别人聊他那些理念,啥深邃、结构,脑袋瓜子嗡嗡响,跟听天书似的。
第一步:硬着头皮上,直接开听
我最开始干的事儿,跟个大憨憨似的——直接搜了他的代表作,挑了个标题看着最玄乎的交响乐,点播放!结果嘛.. 不到三分钟,我就懵圈了。 那声音拧巴得呀,高低起伏跟坐过山车似的,完全抓不住调儿在哪。啥理念?啥认识?听得我直犯困!差点没把音响砸了,这哪是音乐,简直是耳朵受刑。
第二步:换个路子,找点“人话”
硬的不行来软的呗。我开始满世界翻那些讲他的人写的文章。网上搜罗了一圈,你猜怎么着?八成文章都在那儿拽词儿! 什么“现代性解构”、“音响空间张力”... 看得我肝儿颤。正想摔键盘,翻着翻着还真给我刨到宝了——一个贼接地气的音乐爱好者博客!博主没用那些吓死人的词,就打了个比方,说哈尔格林德搞音乐像“搭三明治”!
- 第一层:简单旋律 像片吐司,你先能听见个哼得出口的调子。
- 第二层:奇怪动静儿 夹心层!啥敲玻璃瓶、撕布头、甚至打喷嚏的采样(虽然我不确定哈,但听起来就这感觉),乱七八糟往上堆。
- 第三层:又见旋律 吐司片盖回来!刚才那调儿它又冒出来了,但被夹心层搞得有点不一样。
这比喻绝了!脑子“嗡”一下,好像开了条缝!
第三步:带着“三明治”再战!
懂了这“歪门邪道”,我再回去听刚才那首交响乐。这回不一样了,支棱起耳朵使劲分辨! 我拿出纸笔(是真拿,不是比喻),假装自己是个侦探:
- 诶?这段像风铃!(标记:脆生音)
- 轰隆隆一响,肯定算重锤!(标记:轰隆)
- 呦!弦乐这小旋律爬出来了!(标记:吐司1号)
- 咋没响完就被一串鼓点(像敲垃圾桶盖)给淹了?(标记:垃圾桶夹心)
- 等下等下,那旋律碎片又钻出来了?变调了变酸了?(标记:吐司1号变酸版)
一边听一边在纸上鬼画符,跟做听力理解题似的。神奇的事儿发生了:那些拧巴的声音一下子有了层次! 真不是瞎搞,他是有“套路”的,拆开来看,好像也没那么吓人了。
第四步:搞点“歪实验”
光听还不过瘾,我得“实践”一下这“三明治”大法!咋实践?我脑洞大开:
- 翻箱倒柜找出个玻璃杯,叮叮当当敲了几下。脆生音有了!
- 书桌一拍!咚!基础低音也有了!
- 自己嘴里瞎哼个“登登登登”的小调。吐司片就位!
然后我就开始瞎组合了: 先哼调调(吐司),接着狠敲杯子加拍桌子(奇怪夹心层),把那调调哼歪一点,或者只哼半句(变味吐司)。别说,折腾出来那动静儿,虽然难听,但真有点哈尔格林德那味儿了! 至少他用的那点子“对比”和“拼接”的招数,我是真摸到点儿门道了。
那点小感悟
这么折腾一圈下来,我的总结就一个字:拆! 啥高大上的音乐理念,你要是被那些唬人名号吓住,那永远搞不懂。真不如像我这样:
- 先找听得懂的人话(比如那“三明治”神比喻)。
- 再带着“框架”去硬听,像玩拼图似的,抓住一个点就贴个标签。
- 自己弄点动静儿试试! 哪怕敲杯子拍桌子,真动手了才能体会那种“叠”和“拼”的感觉。
哈尔格林德难不难?难,也不难。 难在它跟我们常听的流行歌不是一个路子,习惯不同。不难在,只要你肯拆开它,像解构一栋奇怪的建筑或者拆一个闹钟似的,一层一层扒拉下去,核心那点意思——对比和组合,真没想象中那么玄乎! 下次听,你们也试试这“三明治”或者“叠叠乐”法?保准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