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个有意思的帖子,说明朝人元旦拜年要搞啥匾食,我一开始以为是啥高档点心,查了资料才发现就是咱们的饺子。这不就是现在过年吃的那东西吗?古人初一也要整这个,还挺接地气。
说干就干,我立马翻资料去找明朝做法,结果发现沈榜那本书里写得挺简单,就提了句“作匾食”是白面皮子裹馅儿。具体咋整,还得靠自己摸索。我先上超市买材料,家里没白面了,顺手提了袋中筋面粉,然后买了块猪肉和几根大葱。这配料也是照网上猜的,明朝人肯定有啥就放没现代调料那么讲究。
查资料那会儿的事儿
刚开始一头雾水,我先搜了点公众号文章,结果一堆专家说啥匾食就是饺子,还引用了何耳的诗。后来翻到个历史讨论区,有人说明朝饺子皮是手工擀的,馅儿就猪肉大葱剁剁完事。我琢磨着这不复杂,先按最简单版本搞起来。
- 第一步:开手机查老帖子,找些人分享的实践记录,但大多讲风俗,没具体步骤,只能自己编。
- 第二步:翻冰箱看剩菜,葱有点蔫儿了,赶紧洗洗干净切碎。
- 第三步:猪肉切小块,拿菜刀砰砰剁成泥,这活儿真费手,差点儿就放弃了。
动手做面团和馅料
面粉倒盆子里,加水揉揉,弄个面团。记起明朝没酵母,全手动,我就光用自来水,揉了半天粘得满手都是。然后盖个布醒面半小时。接着剁猪肉馅儿:肉泥加葱碎、一丢丢盐、点酱油提味儿(明朝哪来味精)。搅得稀里糊涂,放碗里拌均匀,闻着还挺香。

- 面团醒完了,擀杖一推,摊成大片皮子,再拿茶杯扣出圆片儿。
- 馅料搓成小球儿,放皮上包:先捏中间,再两边一弯,褶子捏紧点,怕煮露馅儿。
包完下锅煮熟
锅里水烧滚,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个丢进去。明朝人煮时咋办不知道,我就煮个透心熟。五分钟翻一翻,再煮五分钟捞出来。汤水漂着油花,端上桌一看,饺子挤在一起热乎乎。跟古人一样,煮好先给家里老人尝尝,孩子也抢着吃。
- 一步:盛盘端茶几,配蒜泥醋汁,咬一口满嘴肉香。
整个过程折腾一下午,累得腰酸背疼。但做完一想,明朝人元旦拜年就这么弄,算不算一种仪式感?现在过年家家包饺子,估计也是传下来的。我算实践了一把老祖宗手艺,以后初一也试试这习俗,别只顾着抢红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