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热得不行,我就站在冰箱前吨吨吨灌冰可乐,突然脑子一抽:古代没冰箱,老祖宗夏天咋整冰的?这问题跟猫抓心似的,越想越痒痒,非得弄明白不可。
瞎搜碰壁,转战故纸堆
我抄起手机就开始搜“古代怎么制冰”,跳出来一堆讲《周礼》有“冰政”、唐朝有“冰商”的,全是结论没过程。气得我直接关了浏览器——这跟直接告诉我魔术揭秘是“用了个机关”有啥区别?我不死心,翻箱倒柜把压箱底的《天工开物》影印本刨出来了,对着发黄的纸页死磕“夏造冰”那章。

动手挖坑,物理降温
书里说明清是用“冰窖”,听着挺玄乎。我琢磨这不就是个大地窖嘛说干就干,趁着周末回乡下姥姥家,扛着铁锹就奔后院菜地。吭哧吭哧挖了个一米多深的坑,还学古人用秸秆把四壁糊得严严实实,心想这保温层总够了?
接着倒腾冰块。我把冰箱冻好的十几块冰坨子连塑料盒一起拖出来,一股脑儿塞坑里,再盖上半米厚的稻草和旧棉被,压上木板和砖头,折腾得满身汗。蹲旁边美滋滋想着:嘿过几天挖出来肯定还是硬邦邦的!

现实打脸,古人智慧不服不行
隔了三天跑去开窖,掀开棉被一股凉气儿还挺得劲。结果手往稻草里一探——摸了一手冰水!塑料盒里的冰全化光了,就剩点凉飕飕的水洼子。我蹲坑边儿彻底傻眼,这跟书上说的“藏冰到伏天”差得也太远了!
灰头土脸回屋查资料,才发现自己犯了俩致命错误:第一是选址不对。菜地土层浅又靠近水沟,地温太高。第二是规模太小。古人冰窖动辄十几米深,一次存几百立方米冰,靠巨量冷气“抱团”抵抗地热。我这小土坑,连幼儿园水平都算不上。

改弦更张,终于摸着门道
被现实毒打后,我改走亲访路线。找村里80多岁的王大爷唠嗑,老爷子一听就乐了:“冰窖?村后山崖底下那个老防空洞!六几年生产队还往里存过山泉水冻的冰!”跟着他摸到洞口,果然阴风阵阵像开了天然空调。伸手摸岩壁冰凉湿滑,温度计一测才8℃。
这回我按大爷教的土法,把冻好的冰块层层码进泡沫箱,每层垫上晒干的松针隔温,把泡沫箱塞进防空洞最深处。忐忑等了五天,开箱那一刻我手都在抖——嚯!白花花的冰块真没化完!边缘虽然有点融化痕迹,但中间拳头大的冰块还结结实实的。
赶紧掰了块冰扔进酸梅汤里,听着“喀”的裂响,吸溜一口浑身透凉。捧着杯子坐洞口,脑子里闪过《诗经》那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突然就懂了:古人哪是存冰,分明是用脚丈量山河,找到了大地自带的“冷库”!这因地制宜的法子,比我的塑料冰箱高级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