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教程 正文

考古bug怎么发现?掌握3个技巧快速挖掘缺陷

最近我在捣鼓一个老项目,这系统用了快十年了,莫名其妙就报错。开发团队换了一批又一批,文档还乱七八糟。那天下午,刚吃完午饭,测试给我甩了个截图:“又挂了,赶紧看看”。我心想这都啥情况,得找出这个考古bug才行。

从头开始折腾

我先把代码库拉下来,git clone就搞了一刻钟,网络还卡得要死。接着开电脑终端, cd命令冲进去, ls查看文件,一堆垃圾文件夹,眼睛都花了。我决定从头翻历史提交, git log命令跑起来,几百条记录往下滚。看了半天,发现一个可疑的旧版本,好像是3年前一个叫“老李”的哥们改的。他那会儿加了个模块,但日志没写清楚,就一句话:“优化性能”。

动手模拟环境,我找个旧笔记本,下个老版Linux虚拟机安装起来,然后 git checkout那个版本。运行服务, sudo启动命令一输,果然崩了。弹出个错误窗口:“内存溢出”。我想,咋整?重启机器、清缓存、换参数,折腾到深夜。老婆喊我吃饭,我都顾不上。

用三个技巧快速挖缺陷

搞不定时,我抓了包烟坐阳台,回想老经验。琢磨出三个土法子,边做边学。

考古bug怎么发现?掌握3个技巧快速挖掘缺陷

技巧一:挖祖坟看日志

  • 打开日志文件,从第一行读起,一行行扫过去。
  • 找到错误爆发点,往前翻几十页。
  • 结合代码提交,发现有个老函数被多次改动,参数写错了。

那晚,我熬通宵,真挖出一个坑:老李改代码时,没检查数组长度,越界访问内存了。难怪在旧系统上疯狂崩。

技巧二:扮古人跑旧环境

  • 在虚拟机里装老版本的操作系统和软件。
  • 重跑那个bug触发场景,加点打印语句打印输出。
  • 观察运行轨迹,卡住时断点调试,进函数看内部值。

我花一上午做这事,结果虚拟机卡死三回。但这回值了:看到内存分配错误,证实了祖坟日志的分析。心想,老系统就得靠这土法子,工具太新反而不灵。

技巧三:问老炮儿蹭经验

  • 微信上找一个退休老同事,请喝茶聊聊天。
  • 问他当年代码架构,有啥坑没填。
  • 听他吐槽旧事,顺藤摸瓜挖线索。

聊到一半,老哥说:“当年这模块测试不到位,我们都忙项目急上线。”这tip一送,我回去查测试报告,果然发现漏测情况。三个技巧轮番上阵,问题根源挖出来了。

实现后的收尾

一步,我改了几行代码,把数组长度检查加上。然后上传提交,部署到测试环境,跑一遍压力测试,不报错了。老板发微信说:“干得”整个过程不复杂,就是耗时间,但土法子真管用。现在我也养成习惯了:每个老bug,都先挖祖坟、扮古人、问老炮儿。搞技术,磨叽下就能省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