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半我就踹开被子爬起来了,摸黑往春浦高铁站冲。为啥这么急?这破鲤鱼风!本地人嘴里说得跟天堂似的,什么“三面环水鱼米香”,结果我下了车站在河边直接懵圈——风大得能把人掀河里去喂鱼,河面全是浪点子,别说鲤鱼了,连片鱼鳞都瞅不见!掏手机一查,嚯,敢情“鲤鱼风”就是秋风的意思,古人闲得慌给大风起这种文绉绉的名儿!气得我蹲河堤上啃凉包子,灌了一肚子冷风,肠子都快打结了。
实践第一步:傻眼之后翻箱倒柜
背包被我当废品站似的倒腾,终于从最底下刨出件皱巴巴的冲锋衣内胆。管它三七二十一,套上再说!拉链一扯到下巴颏,风灌脖子的劲儿总算缓了点。这破布片子平时嫌丑从来不穿,这会儿倒成了保命稻草。教训血淋淋:甭管天气预报多温柔,往春浦跑就把防风外套焊身上!河边的风可比你前女友的心还冷还硬!
实践第二步:跟地图APP死磕到底
缩着脖子掏出手机划拉地图,手指头冻得跟胡萝卜似的戳不准屏幕。本来直奔“鲤鱼观景台”想拍个大片,结果APP上蹦出来三条路:一条绕山十八弯,一条穿玉米地,还有条沿着河堤走。脑子一抽选了近道河堤,好家伙,差点被风吹成断线风筝!半道连滚带爬躲进个茅草亭,抖着手重新搜,才扒拉到本地老农的攻略贴——人家说抄近道得走“歪脖子柳树”后面那条野径!早说!重新导了航,钻过比人高的芦苇荡,十分钟就摸到观景台脚下了。APP导的“最佳路线”有时候坑死爹,得翻翻犄角旮旯的民间真话!
实践第三步:跟卖烤红薯的大爷套近乎
蹲在观景台边哆嗦,鼻子尖儿冻得快掉了。瞅见个推铁皮车卖烤红薯的大爷,烟囱里冒的热气儿馋得我咽口水。蹭过去买了块最大的红薯,掰一半递给大爷:“叔,这大风天的,哪儿能找到稳当地方看鲤鱼?”大爷捧着热乎红薯眉开眼笑,拿烧火棍往下一指:“娃子!顺这台阶往下溜,瞧见水坝没?闸口边上窝着!风都让坝子挡住了!” 按他说的往水边一猫,神了!风像被刀切了似的弱下去,水面清得能见底,一拃长的鲤鱼群就在脚边石头缝里钻来钻去!景区保安亭里穿制服的那都是摆设,揣着炉灰味儿的老乡嘴里才藏着活地图!
实践第四步:破罐破摔瞎折腾
看鱼看得脖子酸,肚子又咕咕叫。干脆掏出帆布包里皱成一团的饭盒——早上便利店买的紫菜包饭,凉得跟石头似的。往凉透的米饭上倒了半瓶矿泉水,再撒了包即食海苔碎,搅和成湿乎乎的“风水特供汤饭”。结果冰得牙花子打颤!气得我把饭盒往旁边石块上一撂,扭头去拍鸟了。十五分钟后回来,太阳晒透石头发热,饭盒摸着居然温温的!海苔味儿被热气一烘,香得我差点把塑料勺子嚼了。误打误撞解锁真理:春浦这地界儿,太阳晒过的石头就是移动微波炉!
实践第五步:钻林子钻出新路子
下午日头偏西想撤,一看导航回去要绕四十多分钟大路。想起早上芦苇荡钻得满身草籽儿,发狠心往反方向的杨树林钻。没路就踩着干树叶走,钻过三排秃树干,眼前居然是一大片趴地长的野菊花地!远处电线杆子上绑着褪色的红布条——绝对是当地人做的标记!踩着花骨朵深一脚浅一脚走,十五分钟看见民宿区的红屋顶了!省了大半时间不说,手机相册里还多出一片意外金黄。
- 防风!带硬壳冲锋衣都嫌不够!裹成粽子才有命拍照!
- 信导航不如信带泥巴的攻略!多看本地人发的图片!
- 嘴甜点儿!买个大爷的烤红薯能解锁秘境坐标!
- 冷饭别扔!晒烫的石头是老天爷赏的加热板!
- 景区路牌当摆设!野林子、褪色布条才是近道密码!
瘫在返程高铁上敲这些字的时候,冲锋衣领口还沾着两片芦苇叶。这趟鲤鱼风之旅简直是被大风拎着脖子抽耳光抽明白的!下次谁再跟我扯什么“烟波画船诗意浓”,我先把防风面罩糊他脸上!喘过气来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