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发个记账小程序,天天出bug,搞得我心态爆炸。客户总抱怨说软件老崩溃,气得我直挠头,决定好好扒一扒这些bug虫子到底咋来的。
开始动手记录bug过程
上周一,我蹲在电脑前盯着代码跑测试。输入几个数字,程序突然死机了——用户输负数时它就直接崩溃。我火速回查代码,才发现是没做数据验证,手滑忽略了负数情况。这bug一出,我就拿出小本本记下来:“bug1: 输入负数死机,原因没验证”。
接下来几天,bug不断冒泡。比如有个功能是统计月度支出,测试时数据算对了,一交给客户就错。我琢磨半天,发现是本地环境用假数据测试的,实际用户数据量一大,内存就吃不消卡死了。又记一条:“bug2: 数据量大卡死,环境没模拟真实”。
最搞笑的一次是用了开源库搞报表导出,本地跑得风风光光,上线后客户反馈打不开。我熬夜排查,原来是库版本太老,和最新系统不兼容。气得我大骂:“bug3: 导出失败,依赖库冲突版本!”

扒出5种常见bug原因
把这些记录翻来覆去我发现软件频频出错,主要逃不过5种情况。直接列出来给大家看看:
- 情况一:需求没搞明白 – 客户说“要分类记账”,我理解成只分吃喝,结果客户要分的更多,程序就错乱。这跟沟通太随意有关系。
- 情况二:代码写马虎了 – 像那个负数问题,手快点写漏了个条件,或者变量名写串了,分分钟出事。
- 情况三:测试太偷懒 – 数据量大卡死那事儿,就是测试只走一遍基本流程,没往极限情况去压测。
- 情况四:环境捣乱 – 本地开发机跑得顺溜,一到用户那环境差异大,立马跪掉。
- 情况五:依赖坑爹 – 用第三方工具,版本更新或冲突了,功能就乱套,比如报表导出崩了。
搞完这轮分析,我把经验用到项目上。现在开发前先和客户对需求两遍,测试时狠狠折腾各种场景,还学乖了检查依赖版本。bug少多了,人也不那么抓狂了。真没想到,简单记录能解大问题,以后遇到bug虫子我再也不瞎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