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捣鼓传统钟声
今年过年,我跟媳妇说,想搞明白新年的钟声为啥那么重要。你瞧,每年除夕夜,电视上放钟声,大伙儿都乐呵呵地倒数,可我总觉得这事儿有点儿玄乎。是传统?还是现代搞的新花样?我决定自己动手查查,从根儿上捣鼓起。
查资料挖老底子
先翻开旧书,找老人问问。书里写着,这钟声自古就有,唐朝那会儿就兴起了,专门在寺庙敲着驱邪避凶。我还问了隔壁王大爷,他说钟声敲108下,意思是赶走人生108种烦恼,挺神的。我数了数: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加一起正好108个数儿,古代人就靠这玩意儿算日子。想想也是,谁没点糟心事,这不就图个吉利?
跑趟实地听动静
光看书不行,我琢磨得亲身试试。去年底,我跟朋友开车去北京西山八大处,听说那儿有400多年的大钟。除夕晚上那叫一个冷,但人山人海,大伙儿排着队等敲钟。轮到我了,我使劲儿撞了那大铁钟,“咚”一声响得我耳朵嗡嗡。接着一连敲108下,每下都像把心头的破事儿震碎似的。旁边有个留学生说,这是许愿的好机会,他祝自己学业顺溜。我也跟着吼:来年顺风顺水!敲完钟,浑身舒坦,好像真甩掉一堆烦人毛线球儿。
- 实地体验那点事儿
- 排队等敲钟,冻得直跺脚。
- 亲手撞大钟,响声震天响。
- 听着108下,默念去晦气。
琢磨现代味儿
回家后,我又想,现代人咋整这个?今年年夜饭上,电视里放城市电子钟声,响的也是108下,但没那古钟地道。老婆说了句:现在大家看手机直播也一样,钟声传到全球各地。我试了试,手机点开平台,同步听上海的钟鸣——声音贼薄,不如亲耳听见的气势。可年轻人爱这个,方便呗!想想过去,寺庙里敲钟那是大事儿;如今,钟声成了媒体上的热闹,象征个团圆心气。但核心没变:听着钟响,我们就知旧年翻篇,新年开门,该收拾收拾往前蹿了。
合上记录吐心声
折腾一圈,我总结出个道儿:传统钟声是洗心革面的老法子,现代钟声是图个便捷的新辙子。敲完这回钟,我懂为啥年年要干这活儿了——它不是简单的响声,是个活信号:告别烂摊子,迎接好日子。下回除夕,我还去敲,管它冻成啥样!你?也试试捣鼓一把,保准儿开春后添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