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翻出那本《受伤的翅膀》,心里就琢磨开了:这玩意儿到底戳中谁的心窝子?干脆折腾一圈,拉几个人来读读看。从书架上抽出来拍了拍灰,翻开第一页就瞧见那句"折翼的鸟还能飞么",这不就是现成的实验素材!
第一步:找几个完全不同路数的人
先揪住我那刚上初中的侄女,小丫头片子正处在整天伤春悲秋的年纪。又拎着菜市场遇到的刘大爷,退休老教师,讲话一套套的。拽住加班的程序员表弟,这人眼里除了代码就是BUG。挨个把书塞他们手里:"给,念两段,完事儿告诉我你想"
第二步:盯住他们表情变化
侄女刚看两行眼圈就红了:"这小鸟好可怜...像我们班转学走的莉莉..." 后面压根念不下去,抱着书吸溜鼻子。转头看刘大爷,人家边读边拿手指敲膝盖:"这个意象用得妙...伤痕象征生命韧性..." 眼镜片后的眼睛直放光,跟挖到金矿似的。程序员表弟最绝,皱着眉头念完,蹦出一句:"鸟类骨骼结构中空,实际骨折后康复概率低于哺乳动物。" 我差点把茶喷他脸上。
第三步:逼他们吐点实在话
拿着小本本蹲人旁边记录。侄女抽抽搭搭说:"小鸟有人帮它吗?我想写封信安慰它..." 老头儿掏出钢笔在书页上批注:"此节可结合存在主义文学分析..." 程序员表弟挠着头:"要不用3D打印做个轻量化义肢?我查查开源方案..."

拍大腿的发现
- 青春期孩子 :把诗当朋友圈emo文案,跟着哭哭笑笑的
- 文化人儿 :当学术研究对象,字缝里扒拉深层含义
- 技术宅 :直接转化成可执行方案,眼泪没有代码好使
合上本子才回过味儿来:同一对破翅膀,有人看见伤口,有人看见哲理,有人看见产品原型。 压根不用纠结书该给谁看,扔出去自然有人就像昨儿忘在电梯里的伞,保洁阿姨拿去遮阳,小姑娘用来拍照当道具,物业大叔捡去通下水道——各取所需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