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想唠唠前两天搞的《螳螂群之心》实验,过程贼有意思,也翻车了好几回。
1. 开头纯属意外
本来是想拍点秋天阳台的虫子,给花花草草除个虫。结果蹲那儿一上午,发现个怪事:去年稀稀拉拉的螳螂,今年突然抱团了!十几只小螳螂苗子,挤在巴掌大一片枯叶上,跟开会似的。我寻思,这玩意儿不是独行侠吗?咋还扎堆了?拍完照回来一琢磨,不对劲,这背后肯定有啥名堂。
2. 第一次瞎搞
第二天我又摸到阳台蹲点,想看看它们到底咋回事。就带了个小镜子,想着能不能引它们动一下。我把镜子光斑小心往螳螂群里一扫——好家伙!呼一下全散开了!跑得比兔子还快,眨眼就钻叶子里找不着了。得,第一天实验宣告失败。不仅没看出啥“群之心”,还把观察对象吓没了影儿。
3. 硬着头皮翻书查
跑干净了也不能干坐着。回来翻箱倒柜找资料,看看大佬们有没有研究过这个。网上说得神神叨叨的,说可能是靠震动或者啥激素信号?看着玄乎。我一拍大腿,干脆自己整!找了个家里现成的不锈钢小薄片,又翻出个淘汰的旧手机(别问为啥不用新的,问就是舍不得),琢磨整个震动装置。

4. 二次翻车差点拆家
我费劲巴拉把不锈钢片黏手机上,拿胶布缠得跟木乃伊似的。调了个低频震动APP,心想这下能模拟点“群体信号”了?小心翼翼把手机塞螳螂堆附近叶片下头。一摁开关——嗡嗡嗡——!声音大得吓我一跳!螳螂又跑光了不说,那手机震得像个拖拉机,连带整个爬藤架都晃!眼看要散架,我赶紧扑过去关了。第二次实验,卒。顺便差点赔上我的爬藤架。
5. 死磕到底终见效
我这倔脾气上来了。非得搞清楚不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问题出在动静太大、东西太硬。翻出来闺女玩剩下的两根橡皮筋、一块硬纸板、还有针线盒里的小木轴(缝纫机线轴上拆下来的)。纯手工土炮流开始!把木轴立着粘在硬纸板正中间,拿橡皮筋两头分别绑住手机(用旧袜子裹了几层减震)和木轴。这回开机——嗡……手机开始轻微摆动,带动木轴像个小钟摆似的,慢悠悠左右晃。成了!动静小得几乎听不见,但又有点规律性的摇摆。
再去找螳螂。等它们重新聚得差不多了,把这套小装置摆在安全距离,远远看着。奇妙的事儿发生了:最初几只螳螂开始跟着木轴的节奏,脑袋一点一点地晃动。慢慢地,旁边几只也加入了,那一小群螳螂,竟然跟排练过一样,头部的摆动方向出奇地一致!它们还是分散开待在原地,但那个节奏感,莫名奇妙就同步了!
6. 后劲儿挺大
后来几天断断续续试了几次:
- 开手机震动,观察同步摆动。
- 关掉震动,螳螂群还能保持一小会儿的同步。
- 突然搞点意外响动(比如楼上浇花水溅下来),同步就被打断,乱作一团。
- 等惊吓过去,没有外界引导时,它们自己慢慢又能找回那个同步的“节奏”。
叨叨两句
你说这算不算“群之心”?咱也不敢拍板。但看着一堆小虫子,没啥明确领头儿的,也没啥声音交流,就因为感觉到了某种微小而有规律的震动(哪怕是我自制的),就能做出差不多一致的反应,甚至在没有外力后还能“抱团取暖”一会儿,这事儿本身就挺魔性。感觉就像一群散兵游勇,莫名其妙就形成了统一的“鼓点”。
想想也挺逗,折腾了好几天,手机差点搭进去,爬藤架也差点英勇就义,就为了看螳螂一起“蹦个野迪”?但这种发现点“意料之外”的过程,比结果还让人上瘾。你们说,人搞不好有时候也这样?看着乱哄哄,底下藏着某种大伙儿都默认的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