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新闻看见这条
大清早扒拉手机,瞅见个标题吓一跳——“北大校长鸿浩事件处理结果如何?学校及本人回应说了啥”。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好些年前那个念错字的事儿吗?咋突然又有结果了?这都隔了多少年了?手一滑就点进去了。
结果发现被标题党忽悠了
点开一看,整得挺严肃的架势,结果从头拉到尾,愣是没找着说啥“新”处理结果。提的是2024年7月份北大纪检监察网挂出来的一份对时任校长林建华的通报批评。合着是把旧闻翻出来炒冷饭。我这好奇心一下变成被耍感。

不死心,得看看源头是啥
琢磨着光看营销号不行,得找根儿上。打开电脑就开始搜“北大纪检监察网”和“林建华”。费了点劲,还真在角落里把那份通报原文扒拉出来了。写得挺官方,总结起来就三点:
- 一锤定音:林建华当年那事儿,就是错了! 处理没错,处分也没毛病。
- 林本人态度还行: 这些年他一直挺配合调查的,深刻认识错误,整改也挺到位。
- 结果不变: 现在再翻出来,也只能维持原样了,没啥可更改的。整个事件可以盖棺定论了。
看完就觉得,学校态度很明白了:承认错误在校长,处理合规,到此为止。

那校长本人?
又去搜林建华后来的动静。好家伙,这位老先生现在真是低调得不行。自从2018年退下来,学术圈子几乎见不到他公开露面讲话。关于这事儿?查遍网络,连个道歉的影子或者申辩的话都没找着。估摸着他就按学校通报说的,默默认了,内部整改,公开场合是绝口不提了。
学校方面也没啥新动静
把北大官网和几个主要媒体频道翻了个遍,除了一些常规的学术活动报道和招生信息,压根儿没再提过“鸿鹄”这茬。感觉学校的意思就是:这事儿都按规矩处理完了,板上钉钉,没必要总拿出来说。整个看下来,就是两方都选择冷处理了。

干完这事,反倒想起自己一件囧事
查完资料,关上网页就乐了。想起去年帮亲戚家小孩儿研究高考报志愿,非拉着我去听一个高校招生宣讲会。好死不死在提问环节,我一激动站起来想替小孩问个问题,结果张口就把“同济大学”说成了“同ji大学”。我的天,全场那个安静!虽然没人哄堂大笑,但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原地消失。旁边的小孩脸都绿了。还好主持人挺有涵养,假装没听清让我再问一遍……现在想起来都脚趾抠地。
当时就觉得,念错字的尴尬劲儿,甭管是校长还是普通人,那可真是相通的!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林校长那会儿估计也是麻的?不过想想,咱这种小人物说错了也就被笑笑就过去了,但挂名校长的错误,分量可不一样,影响太大了。
这趟“实践”跑下来,就一句话:旧事无新解,两边都沉默。错误认了,处理定了,翻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