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教程 正文

腰缠万贯的一贯

昨天刷视频看见个老话叫「腰缠万贯」,突然好奇这一贯到底多重?立马翻箱倒柜把放陈年硬币的铁盒倒出来,铜钱哗铺了一桌子。抓一把掂量,轻飘飘跟玩儿似的,心里直犯嘀咕:这点分量真能缠腰上?怕是连裤腰带都挂不住!

电子秤和计算器都伺候上

翻出厨房秤放桌上,抓了十个铜钱放上去,显示18克。掰着指头按计算器除开:1800克就是一贯!我盯着冰箱里1.8升的矿泉水直发愣——总不能往腰上绑三瓶半水?这重量缠上去别说走路,喘气都费劲!

腰缠万贯的一贯

折腾到半夜

不服气的毛病又犯了,开始到处查资料,结果发现唐代一贯的标准重量压根不统一。史书上从3斤到6斤的说法都有,野史笔记更是各说各话。揉着发酸的眼睛打开古籍数据库,连着翻烂两本地方志,越看越糊涂——合着古代人自己都搞不明白一贯多重!

干脆卷起袖子自己试。翻出缝纫线盒,找出最结实的尼龙线,按史书里提到最多的铜钱尺寸(直径2.4厘米)量好间距剪线,像串糖葫芦似的把铜钱码得整整齐齐。线缠手指上绷得死紧,铜钱叠起来都硌手心。

腰缠万贯的一贯

电子秤快被压哭

把刚穿的十枚铜钱放秤上,显示23克。刚想拍桌子喊不对,秤盘突然抽搐着跳数。原来是铜钱堆没站稳塌了,最底下那枚滚出来,正好压着秤的感应边角,数字跟疯了似的在8克到50克之间乱蹦。气得我抓起硬币往桌上拍:“破秤还欺负人!”

全靠手感

后来发现个笨办法:直接拿整卷钓鱼线绑腰带试。线轴往腰上缠三圈就勒得慌,换算下来顶多三百枚铜钱(估计不到七百克)。瘫在沙发上揉着发红的腰眼嘀咕:“古人腰带是牛皮做的?要么就是当官的肚腩够厚实,这玩意儿缠着还能喘气?”

腰缠万贯的一贯

大清早冲楼下早餐店买二十个烧饼,老板看我的眼神像看饭桶。回家拆了五卷钓鱼线,烧饼往线绳缝里塞。拎起来沉甸甸像健身哑铃,拴腰上走两步——烧饼渣扑簌簌往下掉,裤腰差点被拽到脚脖子。

总算摸着点门道

  • 用皮尺量铜钱堆叠厚度:10枚=1.5厘米高
  • 查宋代腰带宽幅:约10厘米
  • 按满打满算缠三圈:腰带面积≈300平方厘米
  • 换算下来撑死塞两千枚

用家里藏的老银锭当砝码(标重50两约1875克),抓铜钱往上添。添到双手捧不住才勉强平衡,数了数刚过六百枚。倒吸凉气:三瓶矿泉水的重量真要缠腰间?怕是走路得扎马步!

奶奶的搪瓷罐立功

突然想起奶奶腌咸菜的宽口搪瓷罐,罐底直径正好10厘米。把铜钱竖着贴罐壁排,排满一圈整60枚。按这个密度算,三圈确实能塞五百多枚。可罐壁是直的,人腰是圆的,硬币缝肯定漏风,实际能缠的更少。

折腾到发现家里没米了。灵机一动把铜钱倒进电饭锅淘米篮,兑上水拼命晃荡。晾干后铜钱油亮亮的,凑近闻有股铁锈混着淘米水的怪味。老婆下班回来直接炸毛:“晚上吃铜钱煮饭?”。当天全家被迫啃的馒头,都带着若有若无的铁腥味。

地板缝差点成藏宝洞

收摊时手滑打翻盒子,几十枚铜钱噼里啪滚进地板缝。趴地上抠半天,指甲缝里全是灰。举着黏满灰尘的铜钱跟老婆打哈哈:“你看这就是「财不入急门」,赶明儿翘地板找你私房钱!”

你猜怎么着?大清早扫地机器人卡在地板缝那儿嗡嗡叫,扒开一瞧——机器肚皮底下粘着三枚铜钱,敢情扫地僧才是真赢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