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带娃,真是一把辛酸泪。现在的娃,不是捧着手机就是霸着平板,想让他们挪个窝,搞点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那叫一个难。之前也试过别的,什么親子阅读,户外野餐,效果嘛也就那样, spesso finisce con un "meh".
缘起:一次“绝望”中的尝试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俩娃在家已经快把屋顶掀了。我这脑子飞速运转,寻思着得找个啥事给他们干,不然我得疯。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眼角瞟到了角落里一盒娃生日时朋友送的、早就被我打入冷宫的“史莱姆”制作材料。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玩意儿,不就是传说中又粘又难搞的“灾难制造机”吗?但转念一想,横竖都是“乱”,不如让他们“乱”个明白!
于是我清了清嗓子,故作神秘地宣布:“咱们家要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家庭粘液大作战!” 你还别说,一听“作战”俩字,俩娃眼睛都亮了,立马放下了手里的电子产品,那积极性,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激战过程:从手忙脚乱到创意无限
第一步:准备“弹药”
我把材料摊开在餐桌上——就是几瓶胶水、色素、闪粉,还有一包神秘的“成型水”。那真是手忙脚乱。老大负责倒胶水,结果洒了一半在桌上;老二负责加色素,一不小心滴多了,颜色深得像墨汁。我,就在旁边一边指挥一边收拾残局,感觉自己像个战地指挥官。
- 我们尝试了不同的颜色搭配,一开始还小心翼翼,后来胆子大了,直接混色。
- 加入闪粉的时候,那叫一个壮观,娃们兴奋得嗷嗷叫,仿佛自己是什么魔法师。
- 最关键的还是那个“成型水”,得一点点加,慢慢搅。娃们轮流上阵,搅拌得胳膊都酸了,但看着盆里的液体慢慢变成粘稠的“怪物”,那种成就感,甭提了。
第二步:粘液大对决
等各自的“作品”都完成后,真正的“大作战”才算开始。我们把做好的粘液分成几坨,规定了“战场”范围(就是铺了旧报纸的客厅地板)。
大家还有点放不开,就是互相拉扯一下粘液,比谁的拉得长。慢慢地,画风就变了。老大发现可以把粘液捏成球扔出去,虽然飞不远,但粘在对方身上特有“杀伤力”。老二则开发出了“粘液陷阱”的玩法,把粘液摊开在地上,引诱我们踩上去。我,也童心大起,直接用手抓起一大坨,追着他们到处“糊”。
客厅里充斥着娃们的尖叫声、大笑声,还有粘液“啪叽”、“滋”的各种声音。那场面,确实有点“惨不忍睹”,粘液丝儿挂得到处都是,娃们身上、头发上,甚至我的眼镜上都未能幸免。但看着他们那么投入、那么开心,我心里那点洁癖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战后一片狼藉中的小确幸
“战斗”持续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直到一滴胶水都变成了粘液,直到娃们都累得瘫倒在地板上。看着满屋子的狼藉,我深吸一口气,内心居然没有一丝烦躁,反而觉得挺有意思。
收拾残局确实费了点劲,我们仨一起动手,擦桌子、拖地、互相清理身上的“战绩”。在这个过程中,娃们也学会了分担,不再是以前那种“油瓶倒了都不扶”的状态。
这回“粘液大作战”,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 过程比结果重要:虽然那些粘液也没啥大用,玩几天也就扔了,但制作和玩耍的过程,那种全家一起动手、一起大笑的时光,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 放下身段,和娃一起疯:有时候我们总想给娃“最好”的,他们可能更需要我们陪着一起“胡闹”。偶尔当个“大孩子”,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 别怕乱,乱中有序:很多时候我们害怕麻烦,害怕弄脏,但有些快乐,恰恰就藏在这些“麻烦”和“脏乱”背后。只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铺好报纸,穿上旧衣服,就能把后续的麻烦降到最低。
你问我下次还搞不搞?那必须的!不过下次我得提前买个大点的塑料布,还有,护目镜也得安排上。毕竟这种能让全家都开怀大笑的活动,现在可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