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活儿,我是把自己逼疯了才搞定的
兄弟们,今天咱不聊别的,就聊聊这几天我硬是把自己关屋里,搞出来的这个《轮舞曲》版本回顾。大家知道,这曲子版本太多了,从最早的唱片到现在的数字录音,横跨了快一百年。我这回是下定决心,要把那些不同年代的演奏版本,挨个扒一遍,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变味的。
我先说我的流程,简直是折磨自己。

小编温馨提醒: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绅士游戏/3A单机游戏大全,点我立即前往》》》绅士游戏下载专区
我花了两天时间,先去各个犄角旮旯把能找到的录音全给“捞”了出来。你知道吗?光是能明确标出录音年代和演奏者的,就有快七十个版本。我把这些文件全部拉到一个文件夹里,第一步就是粗暴分类。我直接按年代划线:50年代前的,50到80年代的“黄金时期”,和80年代以后的“现代派”。
我逼着自己把每一个版本从头到尾听一遍。这活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要命。我一开始听,还觉得挺有意思,到第三十个版本的时候,我耳朵都快长茧子了。为了避免串味儿,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每听完一个版本,必须马上写下三个关键词:速度快慢、高潮力度、收尾感觉。我不是专业的,我就凭着一个普通听众的耳朵去感受。比如,早期的版本,我写下的关键词经常是“老旧”、“慢悠悠”、“收着劲”。到了现代的,关键词就变成了“炫技”、“猛冲”、“爆棚”。

为什么我对这个曲子这么上头?
可能有人要问了,老哥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费这么大劲搞这个,有什么意义?这就要扯到我前阵子遇到的一个事儿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突然对这个曲子着了魔,非得把历史搞清楚的原因。
去年年底,我因为一个项目失败,被公司派去参加一个音乐会,说让我散散心。结果那音乐会上半场就是这个《轮舞曲》。演奏者弹得激情四射,但我旁边坐着个自称是圈内大佬的人,全程摇头晃脑,嘴里一直嘟囔:“错的,全都错了,节奏根本不对,这是70年代的版本,不是原版的感觉!”
当时我就忍不住怼了他一句:“弹得好听不就行了,还分什么年代?”
结果这人当场就给我上了一课,用极其鄙视的眼神看着我,说我根本不懂艺术,不配评价。然后他详细给我讲了某个小节在1950年和1985年演奏时,拍子上的细微差别。那架势,比我当年做项目评审还严肃。我当时被说得哑口无言,脸红脖子粗。
我这个人,你不能说我业务不行,但你不能质疑我的学习能力。那次被怼得太狠,我回来后越想越不服气。我跟自己较劲:你不就是说我不知道版本历史吗?行,老子现在就用工程师搞代码版本的方法,把这曲子的历史版本给你拆个稀巴烂。我要搞清楚,这个“原版的感觉”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拆解过程和我的实际发现
我从那件事之后,就把这回研究当成了一个高压项目去做了。我把每一个版本的关键段落都截取出来,反复听,对比着做表格。
我发现了几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点:
- 50年代前: 速度普遍偏慢,尤其是在处理一些过渡乐句时,演奏者明显在刻意拖延。那时候的录音条件不动态范围很窄,可能他们这么慢,是为了让听众能听清楚每一个音符。我感觉就像老式的黑白电影,节奏稳但有点沉闷。
- 60-70年代: 这是我说的“黄金时期”,演奏家开始“加速”了。他们开始展现技巧,尤其是在那些炫技段落,速度突然飙升,但整体结构还保持着很强的平衡感。力度控制特别到位,不至于太吵。这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版本。
- 80年代后: 变化就大了。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演奏家开始追求“爆发力”,有些段落甚至听着像是在赶火车。特别是到了2000年以后的版本,很多独奏者为了追求现场的震撼感,把高潮部分的音量和速度推到了极限,有时候我都觉得,这已经不是轮舞曲了,是狂舞曲。
我把自己听的版本变化,一个一个都记录了下来,写了上万字的笔记。通过这回研究我才明白,所谓“原版的感觉”,一直在变。每次时代变了,录音技术进步了,演奏家们对这个曲子的理解和表达也跟着变了。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正确答案”,只有不同年代的“流行趋势”。
搞完这个,我心里那口气终于顺了。现在再有人跟我扯什么“版本正宗”,我直接拿出我的笔记,告诉他:你说的那个感觉,是哪年哪月,哪个演奏家搞出来的,它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已。这感觉,比当年项目成功还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