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这个“僵尸女友”的实践,还真是一把辛酸泪,也夹杂着点哭笑不得的玩意儿。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起初的设想与准备
也不是真整个僵尸出来,那不扯淡嘛我又不是啥疯狂科学家。起因是我琢磨着,人跟人的关系,有时候处着处着,就跟“僵尸”差不多了——没啥活力,反应迟钝,你说东她指西,或者干脆没反应,就那么“存在”着。我就想,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给具象化,记录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点啥门道,或者说,纯粹是闲得蛋疼搞点行为艺术。
我琢磨着,这“僵尸女友”得有几个特点:
- 反应慢半拍:我说她得过一会儿才有反应,或者干脆没反应。
- 行动模式固定:每天就那几件事,跟程序设定好似的。
- 情感表达缺失:高兴不起来,生气也顶多哼哼两声。
- 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比如我搞点小惊喜,她可能就瞅一眼,没了。
然后我就开始“实践”了。我这“女友”不是真人,是我自己脑补加一些道具辅助的一个“角色扮演”,或者说,更像是一个观察日记,观察的是一种“状态”。
实践过程中的抓狂与发现
第一阶段:刻意制造“僵尸感”
我先是减少了我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比如,以前会兴高采烈分享一天遇到的事儿,现在我改成只说“嗯”、“”、“知道了”。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对方还会问“你怎么了?”,或者试图多跟我说几句。这阶段,我还挺有“成就感”,觉得“僵尸化”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适应与反思
慢慢地,对方似乎也习惯了这种模式。对话越来越少,互动也几乎为零。家里安静得可怕。这时候,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我这哪是实践“僵尸女友”,我这是在亲手扼杀一段关系! 我开始记录这种感觉,那种从一开始的好奇、带点恶作剧的心理,逐渐变成了焦虑和恐慌。
我发现,所谓的“僵尸女友”,很多时候不是她真的变成了僵尸,而是我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把对方推向了那个“不得不僵尸”的境地。她可能一开始也想反抗,想沟通,但我的“实践”像一堵墙,把所有热情都挡回去了。久而久之,她也就“僵尸”了,或者说,是“被僵尸”了。
我还尝试过一些“刺激疗法”。比如突然表现得很热情,给她买礼物,或者提议出去玩。你猜怎么着?“僵尸”的反应依然迟钝,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状态一旦形成,想要打破,太难了。就像你对着一个已经没电的玩具喊“你动!你为什么不动!”,除了显得自己傻,没啥用。
的领悟与记录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这“我的僵尸女友”实践算是告一段落了。我没能真的“制造”出一个僵尸女友,反而差点把自己搞抑郁了。
的记录是:所谓的“僵尸状态”,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可能是我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可能是我们停止了有效的沟通,可能是我们自己先变成了那个“僵尸”。当关系中一方开始“僵尸化”,另一方如果不能及时察觉并积极应对,那很快整个关系都会弥漫着一股“尸气”。
我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和过程都记了下来,感觉像完成了一项特别傻但也特别深刻的社会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哪有什么天生的“僵尸”,很多时候,都是活生生的人,被我们一点点“养”成了僵尸。 这实践,也算是给我提了个醒,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别等真“僵尸”了,再后悔就晚了。
这“我的僵尸女友”不是啥科幻片,也不是恐怖片,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情感状态的纪录片,主角还是我自己。 挺讽刺的,对?我琢磨着,这经验也算值得分享一下,让大伙儿也警醒警醒,别没事儿瞎折腾,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